“每天銷售11噸酸豇豆,農特產走出山門,加工廠真是帶動村民致富。”玉屏自治縣朱家場鎮前光村村支書萬建華說,2018年,村裡建了加工廠,村民再也不會為賣菜發愁。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前光村環境優美、景色怡人。村子依靠前光大壩規模種植蔬菜,還建了蔬菜加工廠,有了自主注冊商標“鐵柱山”,在當地及周邊區縣有好口碑。
以前,一代代前光村人以種植低效農作物為生。由於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前光大壩並沒有給村子帶來發展。“前光村,田大丘,三年兩不收。”當地流傳盛廣的諺語,訴說著無數前光村人的無奈和辛酸。
近年來,在上級政府支持和幫助下,在村支兩委帶領下,村民轉變傳統種植觀念,改種經濟效益高的農特產品。
“鄉村要發展、村民要致富,產業是關鍵。”2016年,前光村成立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流轉村裡150畝田地,帶領村民種植蔬菜。
然而,由於新鮮蔬菜保質期短,採收期無法全部進入市場。前光村無論是種植蓮花白、大蒜還是辣椒,都以失敗告終。這讓一心想帶領鄉親們種菜致富的萬建華發了愁。
“為何不建一個加工廠?”2018年,前往三穗縣銷售芥菜時,當地一蔬菜加工技術人員給萬建華提出建議,讓其茅塞頓開,回來后,他立即與其他村干部商議建廠事宜。
2020年4月,前光蔬菜加工廠建成投產。根據種植季節,加工廠主要把豇豆、芥菜、大頭菜加工成酸豇豆、泡酸菜、榨菜。當年的年產值約500萬元,吸引本村37戶群眾加入蔬菜產業發展。
“村民以每畝600元價格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到基地打工,每天領80元薪資。”萬建華介紹,種植的蔬菜全部以市場價回收到合作社,加工成農特產品直接進入市場,延長蔬菜保質期,提高產品附加值,村裡人人受益。2020年底,前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4萬元。
產業興旺是加速鄉村發展的基石。前光村蔬菜加工廠投產以來,不僅解決本村蔬菜銷售問題,同時帶動附近7個壩區、18個村的蔬菜產業發展,產品銷往遵義、黔東南、湖南懷化等地市場。
“這幾天,大頭菜收割結束后,我們准備把村裡能種植的土地都利用起來,繼續擴大面積輪種豇豆,讓更多村民從中受益,確保實現農業增收、農民致富。”對於未來,萬建華信心滿滿。(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葛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