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工作啦,一定要努力。”近日,95后楊春葉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內心很激動,她在朋友圈裡為自己鼓勁。
2018年,楊春葉一家4口從黎平縣平寨鄉搬到黎平縣陸塘沖易地扶貧安置小區后,一直處於待業狀態。今年1月13日,黎平人社局推薦她到“冬季充電”技能培訓美容班培訓學習,結業后,她得到一份陽光伊人美容館的工作。
“感謝政府搭建的就業平台,讓我學到知識技能,還找到工作。”楊春葉說。
在浙江一家工廠工作半個月后,劍河縣仰阿莎街道方家村村民楊發青給村主任、勞務經紀人方文海打來電話:“政府幫忙找的工作比我之前找的工作輕鬆、環境好,太感謝你們了。”
接到電話的方文海內心暖暖,“總算沒有白忙活,希望大家有了工作收入,生活會越來越好。”
作為劍河縣首批勞務經紀人之一,春節期間,方文海一直忙碌著,他帶著村組干部挨家挨戶記錄各家就業需求,又積極與杭州勞務聯絡工作站對接,仔細為村民物色許多適合崗位。
“早些年出門打工,不知道怎麼找工作,有時候到了新地方,一兩個月沒到找工作,著急得睡不著覺。”楊發青在電話裡對記者說,“現在村裡為我們找工作,如果想去省外工作,還有工作站人員把我們送到工廠門口,對我們幫助太大了。”
今年春節后,為了讓返崗人員順利返崗、未就業人員了解崗位信息,黔東南州積極開展“專車專列”返崗,線上線下招聘會、培訓會,幫助群眾就業。
近年來,黔東南州以就業扶貧為統攬,按照“近期就業、中期創業、遠期產業”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打贏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有組織勞務輸出、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三大戰役”,通過創新舉措,有力促進全州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脫貧。
針對部分貧困勞動力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等問題,全州創新開展“三扶三轉”(即扶志轉勤、扶勤轉能、扶能轉富)就業扶貧模式,激勵和引導貧困群眾靠自身努力改變命運、激發就業扶貧新動能。
圍繞特色產業以及重點扶貧產業發展,組織開展定向型培訓﹔圍繞產業園區、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重點企業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型”培訓﹔突出以杭州對口幫扶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為重點,建立崗位信息數據庫,精准對接勞務崗位,組織開展輸出型培訓﹔加強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扶智型”培訓。
創新“1243”勞務輸出舉措,不斷提升東西部勞務協作組織化程度。黔東南州及16個縣(市)人社部門分別與對口幫扶城市建立勞務合作機制﹔州及16個縣(市)分別在杭州市及各對口幫扶區縣建立“1+16”勞務聯絡工作站,同時,在廣州、福州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建立15個勞務聯絡工作站,積極推動勞務輸出市場化發展,通過組建和引進市場化人力資源機構平台,搭建勞務聯絡工作站和人力資源機構平台“兩個平台”﹔採取精准對接、精准發動、精准輸出、精准服務“四個精准”措施﹔落實政府部門、用人企業、貧困勞動力三方跟蹤服務。
創新“465”勞務就業舉措,不斷開創有組織勞務就業新局面。健全建立州縣鄉村四級勞務專班保障體系﹔制定“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以工代訓職業培訓補貼、就業扶貧援助補貼、統一配備行李、勞務就業隊長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的“六項政策”激勵機制﹔推行精准採集、精准動員、精准培訓、精准就業、精准服務“五個精准”勞務舉措。
截至3月5日,黔東南州2021年節后有組織返崗就業“專車”輸出已達138班次,點對點有組織免費輸出9625人。
今年以來,黔東南州通過就業補助資金兌現落實各項政策、補貼6076.83萬元,惠及勞動力4.15萬人次﹔組織開展“冬季充電”培訓7.61萬人次,促進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創業4548人﹔組織開展返鄉農村勞動力信息排查,精准建立返鄉農村勞動力信息台賬34.47萬人,為針對性地開展穩崗就業服務奠定基礎。(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余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