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畢節市政府網消息:近年來,七星關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實現農業產業連片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通過產業調整轉變群眾發展思路,帶動群眾實現就業增收,帶動貧困群眾脫貧摘帽、致富奔小康。
春暖花開時節,走進七星關區楊家灣鎮大埂子村滑竹溝組,佇立山頭,放眼四望,成片的經果林映入眼帘。看著已有一人多高的果樹,大埂子村副主任韓德全說,發展的過程並不容易——
曾經的滑竹溝,在農業發展上一直處於被困住的狀態。因很多年輕力壯的村民選擇外出務工,使得村裡的勞動力不斷變弱,丟荒閑置土地逐漸增多。同時,因留鄉種地的村民缺少發展思路和技術,以種植玉米、馬鈴薯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產生不了太高的經濟效益。
多年過去,盡管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已小有成就,但想要回鄉發展,他們還是愁於沒有門路。
“考慮到大家的發展意願,2016年,村裡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探討土地種植轉型的事情。”韓德全說,當時有部分人不願意,經過十幾次院壩會、板凳會商討,大家才達成共識,同意成立滑竹溝經果林專業合作社,發展經果林產業。
隨后,在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由韓德全帶隊前往省內外多地考察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回鄉后,經過一番討論,大家選定有著交通、地理優勢的集體荒山作為試驗田,種下600余畝李子樹。
韓德全介紹,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將65戶村民納入股東序列,村民以土地、資金中的一種或兩種入股,等到經果林產生效益后,按照股份進行分紅。
同時,合作社還與在外經營水果生意的村民對接,提前聯系銷路,避免果子出現滯銷。去年,經果林初挂果,上市的李子便基本售賣完畢,今年更有望大豐收。
如今,滑竹溝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中走了出來,走在現代農業種植模式的路上,向著富裕村的行列邁進。韓德全說,下一步,該村將把經果林產業做大做強,充分利用當地區位優勢,打造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基地,帶動村民致富,特別是讓勞動力較弱的人守在家裡也能賺錢。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合樁村的村民沒有閑著,大部分時間都在大白蘿卜地裡忙著採收蘿卜,並將採收回來的蘿卜洗干淨、打包、裝車,然后銷往貴陽、畢節的各大市場。
說起種植大白蘿卜帶來的收益,合樁村村民夏大富頗有發言權。前年,他家採收了1.8萬斤大白蘿卜,獲得了8000余元的收入,去年他家又種植了四五畝大白蘿卜,也賣好幾千元,這讓夏大富干勁十足。
產業是助推群眾增收的有力支撐。為帶動群眾增收,去年合樁村動員了172戶農戶參與到大白蘿卜種植中來,其中貧困戶40戶。
長春堡鎮黨委副書記陳陽介紹,為穩定群眾收入,長春堡鎮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發展以刺梨和李子為代表的經果林產業,以辣椒和應季蔬菜為代表的蔬菜產業,以跑山雞為代表的生態畜牧業產業,以白芨和天麻為代表的中草藥產業,種植刺梨2.35萬畝、李子0.85萬畝、辣椒0.2萬畝、蔬菜0.2萬畝、大白蘿卜350畝,養殖跑山雞3萬余羽、生豬4萬余頭,群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確保了貧困戶能夠穩定脫貧。
在離七星關區海子街鎮樹垮村服務陣地不遠處的大山間,52歲的吳明福正在七星關區紅伍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內給雞喂食。
養殖場內,等待著吃食的跑山雞東竄西竄、追逐嬉戲。吳明福拿著水瓢,給每個飼料槽加滿包谷和輔料。
近年來,海子街鎮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區關於脫貧攻堅各項部署和文件精神,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緊盯“四場硬仗”,聚焦“五個一批”,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2020年,該鎮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理清產業發展思路,引導群眾算好收益賬,落實圖斑、地塊、替代產業及經營主體。以政策為導向,群眾增收為目標,海子街鎮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
據了解,樹垮村總人口217戶1165人,有耕地1600畝、林地2152.4畝(其中公益林1485.3畝、經果林677.1畝)。該村利用豐富的山地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生態養殖、種養結合”的模式,堅持“支部帶頭、書記帶頭”,組織群眾以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入股,把群眾組織起來,把資源利用起來,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業和種植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解決群眾就業問題,積極促進群眾增收。
吳明福是村裡的貧困戶,兒子和女兒都在上學,一家4口全靠吳明福種庄稼為生。前幾年,他的妻子李會琴患了乳腺增生,病情嚴重,治療花費了數萬元,最終還是沒能痊愈。
村“兩委”了解情況后,將吳明福家納入因病致貧貧困系統。為改變貧困戶的生存面貌,村裡推薦吳明福就近務工,參與合作社雞舍的前期搭建、飼養跑山雞等多項工作,每月至少有1500元的工資,加上護潔員每月500元的收入,吳明福一家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對吳明福來說,既能掙到錢,又能照顧家裡,他感到十分欣慰。
樹垮村村支書孫善紅介紹,七星關區紅伍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於去年7月正式成立運營,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在閑置的30余畝荒山修建雞舍1000余平方米,目前共有17個雞舍。合作社引進了慈倫雞、青腳毛雞進行養殖,其中慈倫雞年出欄1萬羽左右,都是用包谷、天然中草藥進行喂養,雞肉肉質細膩、鮮美,現已大量出售。按照市場價,跑山雞可賣到25至30元每斤,雞蛋可賣到1.5至2元每個,平均每天售出雞蛋300枚,一年有12萬元左右的淨收入。
樹垮村發展跑山雞養殖,為部分沒有發展方向的貧困戶帶來了就業機會。合作社積極吸納貧困戶入股,貧困戶以1000元資金入股到合作社中,產生效益后將以不低於20%的比例進行分紅,貧困戶還可以通過在合作社務工獲得一份穩定的就業收入,拓寬群眾的就業渠道,目前共帶動當地217人就業。
“隻有發展產業,才能帶動就業,促進經濟發展,才能將帶動就業的發展理念逐步在樹垮村群眾的心中根植,並付諸於實踐。”孫善紅說,在發展過程中,樹垮村高標准、嚴要求打造跑山雞養殖基地,堅持以“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為經營理念,以土地資源有限利用為載體,以有機農產品、綠色為支撐,推進樹垮村的建設與發展,接下來,將繼續整合樹垮村的土地資源,擴大規模,加大勞動投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繼續發展養殖業,吸納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助推當地經濟發展。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樹垮村以就業為抓手,鞏固脫貧成果,讓貧困戶走穩小康之路,下一步,該村將全面落實各項扶貧政策,突出抓好“四個一”活動、扶貧政策宣傳和“四個不摘”的工作要求,多措並舉、鼓足干勁、精准發力,助力脫貧攻堅成效再提升。
此外,積極跟蹤已經脫貧的群眾,及時關注貧困群眾的就業和收入狀況,多途徑防止貧困群眾因為疫情或其他原因返貧,及時幫助群眾解決在就業脫貧中遇到的困難,使群眾實現穩步就業、增加收入。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七星關區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推動傳統山地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轉變,以“532”農業產業布局和“211”工程生態畜牧業發展為載體,重點發展蔬菜、茶葉、食用菌、精品水果、中藥材、生豬、生態家禽、生態漁業等產業,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助推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張佔琴 王 堅 勾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