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遇上非遺 這群大學生建起全國首個馬尾繡虛擬博物館

2021年03月03日14:57  來源:多彩貴州網
 

“水滿大江追浪行,族聚群嶺黔山青﹔姑蘇鐘鳴游子夢,娘繡馬尾躑躅停。”打開線上的馬尾繡虛擬沉浸式博物館,一首藏頭詩將我們帶回貴州黔南,帶到山巒綿亙、清秀古朴的水族村寨之中。

馬尾繡是在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族村寨流傳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由於在制作過程當中需要使用馬尾而得名。據考証這一工藝已有長達千年的歷史,並於2006年被納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搭建起這座馬尾繡虛擬博物館的是一群大學生,分別是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的李子揚、國際關系學院的周子琳、胡之萱、王一諾、汪琪﹔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方科杰以及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的錢散石。這七位在校大學生以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將目光投向風景優美山川秀麗的貴州,投向刺繡界的活化石——水族馬尾繡的保護與推廣。

“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作為地道的貴州妹子,我願竭盡所能,讓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古朴典雅的馬尾繡工藝,能夠被更多人所喜愛、珍藏,能夠一直發光發熱。”項目組一個成員表示,身邊大多數同學在此前並未聽說過水族馬尾繡,這讓他們認識到,推廣馬尾繡,可以從身邊做起,從青少年做起。

“非遺”的推廣並非一日之功,需要進行長期的投入。對於馬尾繡的傳播,項目組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劃。他們建立起“BFSU馬尾繡研究小分隊”微信公眾平台、微博、抖音及嗶哩嗶哩賬號,及時更新馬尾繡的科普資料和項目實施進展,吸引更多在校學生和親朋好友關注。此外,他們通過網絡與採訪等方式搜集資料,結合自己對於馬尾繡工藝的理解,搭建起了首個馬尾繡虛擬沉浸式博物館。

該虛擬博物館選址於北京市的中關村,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極具創新特色。博物館整體風格素雅古朴,館中包含水族文化館、馬尾繡館、文創館等展館,還設計了答題小游戲供來訪者體驗。其中部分展館與小游戲現已開始內測體驗,全部展館、文創產品和小游戲將於內測工作結束后,將於三月底通過公眾號、抖音、嗶哩嗶哩動畫等線上平台正式對外開放。

對於馬尾繡虛擬沉浸式博物館,參與內測的報名者普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一位體驗者表示這座虛擬博物館讓她眼前一亮,“一方面非常方便,另一方面介紹也非常全面,在家裡隻用一部手機,便可以了解當地傳統文化。”另一位參與者也說:“整體的形式還原度很高,基本可以獲得接近實體展覽的體驗。”

傳承、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增強民族自信、促進民族團結、維護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BFSU馬尾繡研究小分隊表示,希望能通過推廣吸引更多青年學生參與非遺傳播、傳承保護非遺文化,為非遺“活起來”“走出去”貢獻新一代的力量,凝聚新一代的智慧。(記者:劉竹寒)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