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遺跡展風採 紅軍精神代代傳

2021年02月03日08:39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孫蕙

“大軍逾八萬,桂北湘南,瀟水無情馬蹄亂,東風不力西風狂,折兵過半。征士心如煎,落荒而戰。通道西來人心展,黎平城中得黎明,曙光復現。”

老紅軍、原南京軍區炮兵副司令員陳靖到黎平會議會址考察時寫下這篇《黎平回眸》,生動詮釋了黎平會議召開的背景及重大歷史意義。

黎平縣是紅軍進入貴州的第一站點,有“曙光之城·侗鄉之都”的美譽。

寒冬裡的翹街,大青條石和鵝卵石鋪就的街道,已被歲月磨礪得光潔滑潤,顯得厚重而滄桑。街兩邊是明清建筑風格的鋪面房屋,白牆灰瓦,牆上彩繪圖案精美,古色古香。

行至翹街52號,黎平會議會址赫然眼前。這是一座很講究的晚清建筑,有大小天井8個,四周為青磚空斗封火牆,高約20米,總面積800余平方米。整個建筑高大、寬敞、威嚴。1934年底,中央紅軍由湖南進入貴州,佔領黎平后,總司令部就設在這座樓裡。同年12月18日,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第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在這裡召開。扶欄而上,眼前的會議室裡,一張長方形會議桌、7把木椅、一個火盆、一盞馬燈,87年前的場景恍若眼前:室外寒風逼人,室內爭論激烈,炭火味、煙味、爭論的火藥味充斥著整個屋子。會議最后確定了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終於被黨中央採納,在緊要關頭改變紅軍的戰略方針,避免了陷入重圍的危險,使紅軍變被動為主動,並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思想和組織基礎。黎平會議是歷史性偉大轉折的起點。

穿越歷史的滄桑巨變,回望87年前的那段苦難和輝煌。每一步都生死攸關,每一場會議都是重大抉擇,每一個決策都關乎歷史走向。黎平會議,成為了決定人民軍隊命運、中國共產黨命運,以及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偉大轉折的開始。

革命遺跡展風採,紅軍精神代代傳。

87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黎平縣將紅色基因和光榮歷史,作為黨和紅軍先輩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精神支柱和信仰資源,不懼困難、拼搏創新,以實際行動不斷豐富黎平會議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

黎平縣九潮鎮九潮村黨支部書記劉善平,在2016年特大暴雨中,率領全體黨員、村組干部和村民合力防汛抗災,不幸被洪水卷走,獻出了寶貴生命。他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舍己為人、勇於犧牲的優秀品質﹔

“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貴州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副會長、共青團黎平縣委兼職副書記陸永江,雖右手殘疾,但阻擋不了她傳承侗族刺繡、與民共富的初心。她創辦的黎平縣彥婷手工刺繡坊,帶動了1500多戶貧困戶,解決就業1600余人,並開辦刺繡技能培訓班,免費培訓2000多名群眾並幫助就業,帶動300名青年創業。

“我很驕傲生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在高屯街道少寨村紅軍橋景區,村民黃瓊開設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餐廳,展示紅軍背包、紅軍水壺、紅軍斗笠等紅色文化元素,以此紀念當年村民搭橋迎紅軍的壯麗歷史,傳播紅色文化。

……

山木無言,艱苦卓絕的革命故事穿越歷史,熠熠生輝。

2011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栗戰書同志在參觀黎平會議會址時強調,黎平會議精神,是敢闖新路、敢於突破、敢於勝利的“三敢”精神。在與黎平會址一街之隔的黎平會議紀念館外牆上,“三敢”精神12個金色大字璀璨醒目,寓意深遠。

87年前,憑借著“三敢”精神,紅軍將士走出了失敗的陰霾﹔87年后,55萬黎平各族兒女在“三敢”精神的引領下,充分發揚“團結奮斗、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推進黎平發展、書寫黎平之變:

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全縣3.43萬戶14.2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4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97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成為新市民﹔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突破百億元大關,“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開創了“講團結、謀發展、齊奮斗”的良好局面。

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撤縣設市”進程又推進了一大步﹔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發展基礎更加夯實﹔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發展動力更加強勁﹔生態建設質量提升,發展底色更加亮麗﹔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民生福祉顯著提高。

革命精神薪火傳,踔厲風發再出發。

在黎平會議紀念館大廳,正面牆上“偉大轉折從這裡開始”9個紅色大字扑入眼帘,給人積極、振奮、向上的無窮力量。

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后勢。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黎平干部群眾繼續在“三敢”精神的引領下,敢闖新路,借勢攀高,圍繞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生態文明建設開創新局面、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台階、改革開放創新邁出新步伐、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水平、社會建設水平達到新高度的“六個新”目標,立足打造黔東南州南部區域中心城市,全力創建綠色輕工產業集聚區、現代山地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獨具文化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區“一城三區”的發展定位,力爭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展現新擔當、干出新作為。

紅色基因根植於黎平這片熱土,紅軍精神代代相傳。在新時代新長征的路上,黎平奮勇向前。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