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梓縣城冬青路大橋上,總能看到三五幾人圍坐在竹子編制的背篼上,或聊天、或撥弄手機、或神情凝重地望向遠處……有時也看到他們在街頭巷尾負重前行,久而久之,他們成了桐梓一道別樣的風景線,他們有個大家都認可的名字——背篼。
背篼們在路邊等活兒。陳娟 攝
背篼是一種竹編的背簍,呈倒梯形或圓柱形,可以用來搬運磚塊、砂石、蔬菜、肉類等零散物品,重慶有“棒棒”,桐梓有“背篼”,名稱都來源於他們所使用的工具。
梁光美:“背篼”最大好處是拿錢快
今年38歲的梁光美是桐梓縣獅溪瓦房村人,來桐梓縣城有七八年了。以前孩子小,梁光美全職在家照顧孩子。2017年,孩子逐漸大了,梁光美就當起了“背篼”。選擇當“背篼”,就是看中這活兒自由,有空閑就去找活兒、等活兒,沒空閑了隨時回來忙家裡的事。
背東西上樓、搬家、搬運建筑垃圾……隻要別人喊,梁光美能干的都干,不挑活兒。現在,孩子們大了,上下學都不用接送,梁光美有更多的時間去干活。自己一次能背100多斤,他們幾個“背篼”組成團隊,有一輛三輪車,搬家、東西多也能干。
她每天8∼9點鐘出門,晚上的時間則不固定,關鍵要看有沒有生意,接一次活兒幾十到幾百元不等,梁光美覺得當“背篼”最大的好處就是:來錢快,做完就結賬。
梁光美正在幫雇主背東西。圖片由梁光美提供
因為干活肯下力氣,做活細致,梁光美常常接到老客戶的電話找到新活兒。因為丈夫常年在工地上做工,梁光美做“背篼”不僅能照顧家,算下來每個月也有4000多的收入。
剛開始當“背篼”,梁光美還覺得不好意思,怕被人輕視。時間長了,她慢慢有了正確的認識。自己是正當職業,靠力氣掙錢,不偷不搶,沒什麼見不得人的。梁光美覺得當“背篼”不錯,隻要自己能干就會一直干下去。
周光強:“背篼”是兼職,來年考慮外出打工
今年42歲的周光強是燎原鎮田壩村人,他是2014年搬到桐梓的,自己有點手藝,一直做房屋裝修工作。
因為做房屋裝修也不是一直都有活兒,從2017年開始,周光強空閑時就來做“背篼”。妻子在外地打工,孩子在桐梓讀書,當“背篼”既可以照顧孩子,還能找點零花錢補貼家用。
以前孩子小,周光強還需要每天早上騎摩托車把孩子送到學校后才能來等活兒,從去年上學期開始,孩子能自己坐車上下學了,每天等孩子上學后,周光強簡單收拾就來冬青路等活兒。
見到周光強時,他早上剛接到一個活兒,是幫一個客戶背東西到5樓。因為已經有了生意,周光強覺得心裡有底,臉上笑嘻嘻的。
早上接了一份活兒的周光強臉上笑嘻嘻的。 陳娟 攝
當“背篼”最常見的就是幫別人背東西、搬家,周光強一次能背100多斤,他背得最重的東西有200多斤重,每個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
周光強表示,現在的“背篼”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很多樓房都有了電梯,商場買東西也包送貨上門,有很多專門的搬家公司,他們隻能接點不大不小的零活兒。
生意淡的時候,周光強有時在冬青路等5∼6天都等不來一個生意,就和一起當“背篼”的鄉友天南海北地聊天、吹牛,雖然說說笑笑,但心裡發焦,周光強表示。
做“背篼”不是長久之計,周光強計劃過了春節,外出打工掙錢。
“背篼”是一個特殊職業,這些“背篼”身上有很多城市人身上難以尋覓的優點:勤勞、踏實、吃苦、節儉……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背篼是被需要的,去和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不要刻意給他們一個所謂生存空間,也不要剝奪他們的生存空間,大家自然相處就好。任何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的權利,尊重,這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品德之一。(陳娟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