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

桐梓黃蓮:大堡苗家人越來越好

2021年01月09日17:5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輕輕打開這個陪伴了我幾年的“碎碎戀”筆記本,雖然有些褶皺和陳舊,但手裡依然持著一份厚重和責任。

2018年,脫貧攻堅大堡基礎設施變化。

5年脫貧攻堅留下的身影和足跡,每一個難忘的日子,仿佛又浮現在我眼前。

如今,看到貧困戶們都過上了好日子,感慨、感動中。整理自己的扶貧日志,又勾起了我對那段歲月的回憶。

選入脫貧攻堅突擊隊

2016年10月12日,天剛亮,我與鄒春橋就從桐梓開車奔赴黃蓮鄉政府,參加上螺蟹村大堡組的易地移民搬遷工作。我們是縣突擊隊隊員,抽了7名隊員參加大堡組的易地移民搬遷工作,桐梓縣中等職業學校就我與鄒春橋,鄒春橋是剛考入我校的一個青年教師。

在黃蓮鄉政府短暫的集中,副鄉長何朝庭就開始組織車輛,向大堡進軍。天空灰蒙蒙的,一直在下雨,我們乘車穿越原始森林,沿著泥濘坎坷的公路,顛簸著緩慢前行。11點左右,才到村主任王剛子家裡頭。稍息一會,大家喝口水,突擊隊員們就聚在一起,商量包保走訪對象。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是中午1點鐘,我與何朝庭商議,不吃中午飯,立即趕赴貧困戶家。

何副鄉長叫來一輛車,將我二人送到山腳。我們問了上山的路后,便開始向山坡上走,雨下得大了起來,山路也變得越來越爛。沿著山路,看著半山坡上的幾處人家,我們走上去,逐一敲門,都沒有人在家。再翻過山背,往李小林家去,仍然沒人在家,我倆看著茫茫大山,隻得返回下山的路,我邊走邊想,是不是走錯了方向。近半山腰時,忽然從山林中走出一個人來,我仿佛看到了希望,叫何副鄉長等一下,我立即向那人打聽,才知道這些人都是去那邊吃酒去了,還沒回來。於是,我倆決定再次沿途返回貧困戶家看。正好,這時有一家房頂冒出了炊煙,我們迅速走過去敲門,才知是李小波家。他一人正燒著柴火在鍋裡炒飯,看到我們進去,立即上來打招呼。他給我們講述了他們家裡的情況,他和李德貴、李小林原是一家人,結婚后都與父母分了家。各家條件都很艱苦,很困難,都不能搬到城裡去住。如果在當地集中安置,他們都願意。在這裡,自家有土地,可以種菜、種包谷,還有山林,可以喂牛、羊,上山打筍子等。

接著,我倆又走訪了李仕明和馬萬志家。回到村裡時,已是下午6點多鐘,各突擊隊員也開始陸續回到村裡。

經歷了一天的奔波勞碌,雖然很累,但大家都沒感到疲勞和飢餓。走訪中,苗家人的貧窮、落后現狀,讓我感覺有一種莫名的沉重感。破舊的瓦房,橫著豎著的牛圈、羊圈,燒火的黑鍋,下雨就落不下腳的爛泥巴壩子,一縷縷升起的炊煙……

晚上,我怎麼也睡不著覺,想到那一座座起伏的大山,這些一直生活在這裡的苗家人,它們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系,真的讓我難以入眠。

走訪大堡苗族人老祖宅

2016年10月17日,天朦朦亮,我就起床了。

住在村裡,我感到了鄉村的寧靜。特別是在大堡這樣的大山裡,既沒有車輛的喧囂,更沒有集市的喧鬧,隻有大山的沉靜與沉寂,時有泥土的芳香扑鼻,令人沉醉。深秋的山村鄉野,安靜的夜晚,突擊隊員們圍坐在火爐旁,在昏黃燈光下,交流著當天走訪的工作,商量明天的工作計劃,每當談到這裡苗家人的生活,都感到心裡沉甸甸的。

大爺大娘早早就起來了,農村的老人就是這樣勤勞和忙碌。看到我們每天在大山裡走村竄戶,天還沒亮,就忙著起來給隊員們做飯。因為,我們早上一出門,就要到天黑時才回來吃飯。吃過早飯,大家就開始出門各奔東西。我的入戶動員工作已經走訪完,索性就與倆年輕人一塊去做入戶動員工作。

我們首先走訪大堡苗族人的寨子——老祖宅。老祖宅現已不復存在了,祖宅的屋基石還仍然保存著,壩子的幾塊青石板依舊橫躺在那裡。祖宅后面有兩棵高大的古樹,約5-6人合抱那麼粗大。問及寨子裡的老人,他們都不知道這兩棵古樹有多少年了,這裡苗族人的祖先居住在這裡,都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因為,他們祖先從搬遷到這深山裡居住,一直就沒有文字記載他們家族的發展和子孫繁衍情況,隻知道這裡的苗族后裔分布在大山裡的各個角落。

2016年,改造前的老祖宅、古樹。

老祖宅是大堡苗族的發祥地。兩棵古樹就是苗族老祖的象征,是這裡苗族人的吉祥樹。古老,蒼勁,挺拔,枝繁葉茂。它象征著這裡苗族同胞欣欣向榮和勃勃向上,更象征著這裡苗族同胞的團結精神。兩棵古樹,就像一對夫妻樹,庇佑這裡的苗族子孫茁壯成長。

在走訪過程中,看著這些苗族同胞至今仍住在山裡的木房子或木蔑房子裡,特別的簡陋,可說是秋冬不遮風,春夏不避雨。當我們談及城裡的生活,外面的世界時,他們臉上都流露出欣喜和羨慕,當叫他們搬到城裡去居住,可立即就變得憂愁起來,更有幾多的無奈和淒苦。

我看著山坡上用竹杆支起的電線,雖把照明送進了農戶家裡,但依然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再回大堡看親人

2018年7月27日,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夏天的太陽在黃蓮大堡顯得暖融融的,就像春天的陽光那麼溫暖。

這天,我專程開車去大堡,就是想再去看看大堡的變化和發展。在2016年底,我調整回黃蓮鄉湖南洞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雖然離開大堡了,但心裡是一直惦記著大堡的。李仕明、李小林、馬萬志、馬小妞的家庭狀況現在怎樣了,房子建好了沒,公路打好了沒,環境改變了沒,寨子還好嗎?每當想到他們,心裡就感到十分酸楚。特別是馬小妞,一個弱小姑娘,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家裡承擔著家庭的生活重負,照顧父母和兄弟妹妹。

在村裡,我們和村裡的王主任說清此行的目的后,就安排小馬和我們一起。我說,先走李小林家,他家當時就是最困難的,看看他家的變化和發展。剛到壩子,李小林就看到我,說:“老師,你來了。”我說:“來了,就是來看你們的。”接著,鄰居李仕明等人也過來和我們拉家常。他們表示,現在大堡變了,公路打好了,通組路、連戶路進了家家戶戶,飲水問題解決了,通訊解決了,我們的困難都解決了,收入也增加了。蜂蜜、天麻、筍子都賣出去了,鄉政府和村裡都在幫我們脫貧致富。村裡有了合作社,有了群眾的產業,老百姓都積極的加入。真的感謝黨和政府,我們不用搬到城裡了,我們在這裡就能脫貧致富。

走下山來,我們又開車到苗家寨子——老祖宅。看到寨子時,我都差點沒認出來了。原來破舊的寨子已重新改建和裝修,煥然一新。擋在房前的牛圈、羊圈移到了住房的兩側,家家壩子都用水泥硬化了。寨子裡的人們和我們聊天時,滿臉都是歡笑,看到他們如此開心,簡直就是親人相聚的幸福和美。

2018年,改造后的老祖宅。

古樹,老祖宅,筍子山。她是這裡苗族同胞的依靠,更是大堡,黃蓮的象征。她的古朴,堅毅,正帶著大堡奔向未來美好的明天。

越來越好的大堡

2020年8月10日,我再次來到大堡。

剛到上螺蟹村村委門口停車,村主任王信容早已熱情的在那裡等候。“聽說老師又要來大堡,我們打心眼裡高興,你們這些幫扶干部,每個都牽挂著大堡,這是大堡老百姓的福氣。”王信容高興地說。

在村辦公室,王主任給我們講了大堡這幾年的變化發展。大堡是桐梓縣唯一一個2019年脫貧出列的村。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大堡的基礎設施、產業結構、人居環境、群眾面貌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改變。2016年來,全村實現了“組組通”硬化路,戶戶通硬化到戶路﹔群眾喝上了自來水﹔通訊、照明有了保障﹔還實施兩居改造,對苗寨進行風貌打造﹔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等。村委始終按照“五步工作法”的要求,以農民增收與農業增效相結合,規劃了以方竹為主導的產業布局,現有方竹10000畝、種植中藥材頭花蓼400畝、魚加藕項目50畝、種植紅梁100畝、花椒210畝、發展林下養雞31900羽(2019年,平均每戶都可以在合作社分到6000元的紅利),實現了農業產業對貧困戶的全覆蓋。

2018年,脫貧攻堅改造后的電杆及路燈。

談到高興處,王主任帶我們到大堡文化廣場,介紹大堡鄉村旅游的規劃發展。大堡苗族利用這個文化廣場,傳承苗族文化,載歌載舞,開辟鄉村旅游發展新天地。

我們堅信,大堡,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一定會展翅騰飛,一定會越來越好。(文/圖 向昌永)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