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賴盈盈
2020年7月24日,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一行來到貴州大學,將16份錄取通知書送到2020年定向錄取的博士研究生手中。
2020年,浙江大學與貴州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從10人增至16人。2001年以來,兩校共聯合培養了110位博士。
匯聚“東部智慧”,推動貴州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近年來,東西部對口支援已成為貴州高校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賦予了貴州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更豐富更新穎的內容。
博士點、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隨著合作越發緊密,貴州高校實現了一系列“零突破”。截至2019年7月,全省75所高校中,共有21所高校與省外35所高校進行了對口支援合作。
下一步,貴州將縱深推進對口支援工作,統籌推進與支援高校在教育布局、資源整合、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合作溝通。同時,整合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雙方優質資源,結合地域特點,創造條件,形成校地合作新模式,全方位開展交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貴州學子擁有更多機遇
“這是命運的安排,讓我的人生在不經意間發生了至關重要的轉折。”2008年,貴州民族大學2007級日語專業學生龔翔在華南理工大學做交換生時,學校凌晨5點“搶座”的情景使他深受觸動,從此走上考研讀博的人生道路。
自簽訂對口支援合作協議以來,貴州民族大學共有548名本科生作為交換生在華南理工大學度過了一年學習時間。返校后,交換生將優良的校風和學風帶回了學校。
貴州民族大學公共關系處處長趙湛嬌介紹,在“3+1”(本校讀3年,對口幫扶學校讀1年)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今年兩校計劃啟動“1+2+1”人才培養模式,貴州民族大學交換生在華南理工大學學習時間有望延長至兩年。
交換生項目讓來自深山裡的貴州學子獲得了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他們也成為校園“大使”,推動雙方合作走向深入。
“廣東—貴州兩地大數據調研暨三下鄉”社會實踐、華南理工大學“名師貴州民大行”……兩校學生共同攜手,在貴州脫貧攻堅一線體驗感受學習、增長才干。
兩校合作以來,老師間的互訪交流也十分頻繁。華南理工大學楊春博士挂任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戈明亮副教授挂職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余皓教授被聘用為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貴州民族大學在“華工教授”支援下,理工科學科建設逐步邁上了新台階。
趙湛嬌說,下一步,貴州民族大學計劃細化合作范圍,從校際合作轉化為學院之間的合作交流,推動兩校對口支援工作朝著更具針對性、更高效、更實際的方向邁進。
推動貴州高校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源動力。
如何讓以培養教學型人才為主的高校提升科研能力?這是廈門大學對口支援貴州師范大學教師團隊14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是稀缺資源,優質科研資源更是稀缺中的稀缺。”已支援貴州13年的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盧琳璋深有感觸。
“原本我以為兩三年就能完成博士學位點申請,沒想到一做就是十幾年。”盧琳璋回憶說,貴州師范大學數學學院以前的學科基礎十分薄弱,想要申報博士學位點困難重重。
有困難不怕,找到問題逐個突破。
於是,廈門大學對口支援的老師們下定決心在貴州“安營扎寨”。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底蘊。14年來,貴州師范大學已有123名教師考取廈門大學博士、碩士研究生,現任貴州師范大學數學學院院長陳震就是其中之一。
兩校還共同舉辦了“山海風流”學術文化系列講座,邀請廈門大學易中天、庄宗明、劉海峰等61名知名學者進行交流指導,拓展了貴州師范大學教師隊伍的眼界思維。
從博士學位點的啟動、申報、中期檢查到驗收,廈門大學都派出了相關專家積極參與。2013年,貴州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數學、地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四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順利通過驗收,並於2014年開始正式招生。
校長助理來自廈門大學、院長來自廈門大學、授課老師很多也是來自廈門大學……如今,在貴州師范大學闊步發展的過程中,“廈大智慧”有名有實。
盧琳璋認為,未來,博士學位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弱項變強項、強項變更強,引進人才將成為發展關鍵。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作為貴州首個與東部開展對口合作的高校,2018年,對貴州大學是尤為重要的一年。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安排浙江大學對口支援建設貴州大學,並先后選派了兩任校長。2018年10月,貴州大學與浙江大學簽署新一輪對口支援與合作協議,兩校關系從“對口支援”步入“對口支援與對口合作”新階段。
2017年,貴州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年,成為“部省合建”高校,在國家和區域高等教育事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
“世界一流”學科是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成長起來的。隨著新一輪合作的深入推進,兩校合作重心不斷下移,院級合作更是不斷增加。貴州大學農學院、茶學院、材料學院等對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8個學院分別與浙江大學的多個學院簽署了院級對口合作協議。
自與浙江大學攜手合作以來,貴州大學在學科布局、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進步,學校整體實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2013年至今,兩校聯合培養本科生415人,新增11項科研合作項目,教師進修人數達到126人。
貴州大學對外合作處處長劉穎表示,兩校之間將進一步加強“植物保護”學科群以及“軟件工程”學科群交流合作,同時,加強浙大優勢學科對貴大特色學院與學科的重點幫扶,不斷為貴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