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赫章核桃標准化種植基地一角。李學友 攝 |
“中國核桃之鄉”“全國核桃標准化示范區”“國家核桃良種基地”“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中國十大名優核桃”“中國果品著名品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核桃栽培歷史悠久的赫章,因其原生優質核桃種質資源享譽國內外。
為了讓核桃品牌持續熠熠生輝,赫章縣不斷致力於轉變核桃種植發展方式,勇敢地闖出了一條核桃資源利用和產業培育共生共榮的生態扶貧新路子,一棵核桃樹催生的“生態裂變”正在悄然改變著赫章大地。
優良化種植打造“黃金果”
赫章,是南方泡核桃的分布中心之一,百年核桃古樹遍布全縣各鄉鎮。
“我們的核桃,殼厚適中、核仁色淺、含油量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大量出口東南亞國家,名聲遠播。”在赫章縣核桃局,該局負責人彭劍當即敲了幾個赫章核桃,清脆的破殼聲,飽滿的核桃仁,吃起來香而不膩,略帶回甜。
“這是經過不斷改良品種、改變栽培方式的‘黔核7號’品種,已經通過省級良種認定,主要商品指標超過了國際特級商品核桃標准,干果市場價格可達每斤30元。”彭劍滿眼欣喜地介紹著“黔核7號”核桃,也回顧著“黔核7號”這個核桃“黃金果”的選育過程。
曾經風靡海內外的赫章核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受到美國鑽石核桃的沖擊逐漸落寞,老百姓的種植熱情被萎靡不振的市場澆熄,赫章的核桃產業一度陷入困境。
為了讓品質優良的赫章核桃走出困境,赫章林業部門經過不斷調查研究后,得出的結論是由於技術落后、管理粗放、商品化程度低、效益低等原因,導致赫章核桃沒有市場競爭力。
如何打破發展桎梏?唯有“變”。隻有改變生產方式,改良品種,才能再次提升赫章核桃在市場上的佔有率。
在核桃品種求“變”的過程中,赫章與中國林科院、貴州大學、貴州省核桃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合作。特別是在貴州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潘學軍的帶領下,2006年至2009年,“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種選育成功,潘學軍也被群眾親切地稱呼為“潘核桃”。
“黔核6號”“黔核7號”通過省級良種認定后,為赫章核桃種植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2010年,赫章縣被國家林業局選定為“全國核桃標准化示范區”,同時被納入貴州省“黔西北優良核桃種質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科技項目﹔
2014年,建成國家核桃良種基地10000畝、核桃苗圃基地和採穗圃基地7100畝﹔
2017年,全面推廣春季硬枝嫁接和夏季綠枝嫁接相結合的技術措施,逐步將全縣原有的百萬畝實生苗核桃改培為“黔核”系列新品種﹔
到2020年5月,赫章縣完成嫁接改良核桃品種22萬畝。
嫁接后的核桃品種讓核桃產量和品質都有了明顯提高。朱明鎮朱歪社區的汪習聰就是比較早嘗到品種改良紅利的老百姓。汪習聰家世代從事種植業,種植經驗豐富的她2010年就將自己家60多畝地全部栽種核桃,2012年又流轉了68畝土地種植核桃,是當前小有名氣的核桃種植大戶。“2017年全部嫁接為‘黔核7號’,現在全部挂果。今年收了800多斤,賣了1萬元多呢!”汪習聰笑瞇瞇地說。
三年時間全部挂果,和原來老百姓口中“桃三李四杏五年,要吃核桃十一年”的順口溜比起來,“黔核”品種的魅力正在於此。通過嫁接改良,挂果時間從原來的11年左右縮短到3至5年,嫁接后的核桃產量高、品種統一,進入盛果期后,畝產可達500斤左右。
“‘黔核7號’的濕核桃能賣10至12元一斤,干核桃25至30元左右一斤,老品種根本沒法比。”同樣對“黔核”品種核桃贊不絕口的,還有可樂鄉可樂社區的劉仕榮。他介紹,種植原來的老核桃品種時,才3至4元一斤,還沒人願意採摘,2014年嫁接“黔核7號”之后,畝產400斤以上,干果能賣30元左右一斤。
目前,赫章縣建起了種植面積達166萬畝的“百裡核桃長廊”,種植規模全國第一,挂果核桃32萬畝,堅果年產量3.84萬噸,形成了年產值15億元的產業,產業惠及全縣15萬戶62萬人,核桃基地覆蓋了全縣所有貧困村90%左右的貧困戶,帶動貧困戶18059戶、80735人,年收入萬元以上的核桃種植戶1.3萬余戶,每年為全縣農民人均創收1700元以上。核桃樹成為貧困群眾的“脫貧樹”、核桃果成為山區農民的“黃金果”。
產業鏈延伸造就“致富果”
12月15日上午9點57分,一架機身涂裝著“阿西裡西抹茶核桃乳”品牌元素字樣的客機緩緩地降落在畢節飛雄機場。“阿西裡西抹茶核桃乳”號民航客機是由貴州阿西裡西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與華夏雲集(重慶)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冠名。此次首飛執行的是重慶到畢節航班,接下來將飛往華夏航空在全國的100多個航點城市。“阿西裡西”品牌也會在上百個城市裡得到更多宣傳。
如何提升核桃附加價值,赫章一直在探索。
貴州阿西裡西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就是在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探索中應運而生的。公司今年10月新上市的“阿西裡西抹茶核桃乳”已在安徽、江蘇、四川、貴州、重慶等地銷售,已經實現銷售收入200萬余元,深受消費者青睞。
手握實現核桃產業提質升級“金鑰匙”的,不僅有像貴州阿西裡西食品飲料有限公司這樣的“大”企業,也有像財神鎮蔡氏兄妹糖業這樣從事核桃糖生產的“小”企業。
寒冬時節,財神鎮蔡氏兄妹糖業經理蔡國葛家的爐火正旺,生產包裝車間一片繁忙。
“從農歷八月份開始,就沒停過,一直在工作。”蔡國葛說道。
蔡國葛家是 “熬糖世家”,兄妹兩人繼承祖傳手藝的同時,也不拘於傳承,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改良配方,增加核桃糖種類,將家庭作坊發展成一個有10多名工人的制糖公司。
蔡氏兄妹糖業選用的都是“黔核7號”為原料,口感酥脆,甜而不膩,很受市場歡迎。主要銷往畢節、貴陽、六盤水以及雲南、浙江、廣東等地。
“我家種了十幾畝核桃樹,都不夠,還要從財神、朱明、可樂等鄉鎮收核桃才夠用。”蔡國葛介紹,蔡氏兄妹糖業每年生產數十噸核桃糖,周邊的核桃種植戶根本不愁銷路,有的還要提前給種植戶預定。
在財神鎮,和蔡國葛一樣靠制核桃糖發家的人不少,同等規模的就有15家左右。
赫章正一步步摸索把核桃從單一的產品延伸到全產業鏈,並且成績斐然。目前,全縣核桃加工業產值達近5億元,核桃加工業吸納了近3000貧困人口就業。貴州阿西裡西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貴州金果緣核桃實業有限公司、貴州鄉裡人家農產品電商服務有限公司、赫章縣農特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生產的核桃乳、核桃糖、核桃工藝品、核桃油、核桃酒等系列產品,走俏市場、供不應求。
國儲林項目成就“生態果”
今年10月中旬,財神鎮倮布嘎社區,居民施輝元欣喜地接過了居委會工作人員送來的銀行卡。
“安方公司來流轉的土地是11.2畝,是5600元,核桃樹是120株,總價值是31000元左右。”拿著銀行卡,施輝元算起了賬。
拿到銀行卡的還有倮布嘎社區居民施啟貴,他可以得到土地流轉費和核桃樹款2.6萬余元。“我家除了種植核桃以外,還種植了5畝左右魔芋。得到這個核桃款,我要再繼續發展下去,把魔芋規模做大做強。”施啟貴說。
2019年,赫章縣國家儲備林核桃基地項目在縣林業局的主導下開始建設,項目採用“建造—運營—移交”模式,由國有企業赫章縣安方核桃產業有限公司負責實施。
今年以來,國家儲備林核桃基地項目全面完成土地流轉和核桃樹收儲。赫章縣安方核桃產業有限公司共流轉土地47532畝,收儲核桃樹740207株,涉及赫章12個鄉鎮,農戶8972戶。
“這是國家政策,要支持。”說到流轉土地和收購核桃樹,朱明鎮朱歪社區的汪習聰笑著說,自家流轉土地和出售核桃樹,收入了9.7萬余元。“公司管理肯定比我們有經驗,他們統一管理,我們是放心的。”
老百姓的“放心”,來源於國儲林核桃基地項目帶來的發展信心。
安方核桃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核桃種植過程中,老百姓散種散收會因為缺乏足夠勞動力、技術落后、加工渠道有限等出現問題。公司以15元至3000元不等的價格,一次性收儲流轉土地上的核桃樹,同時以500元每畝每年(每5年漲1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依托國儲林核桃基地項目,公司將對流轉土地上的核桃樹進行優化種植、科學管理,讓核桃產量爆發規模效應,成為烏蒙喀斯特山區真正的“綠色銀行”。
“綠葉成蔭子滿枝,核滿褪青味香醇。”期待來年9月,赫章一碧千裡,“生態果”散發新的光芒。(張 律 李學友 李 玲 鄭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