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赤水河畔碧波蕩漾,河邊美景倒影如畫,令人心曠神怡。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治本之策。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將河長制工作作為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解決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域岸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河湖編織起一道道保護網。
赤水河是七星關區境內的主要河流之一,從林口鎮雞鳴三省村流入團結鄉、生機鎮、清水鋪鎮等7個多鎮,河段總長89.2公裡。
近年來,伴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赤水河水生態頻頻亮起“紅燈”,亂採濫挖、河流污染、河道干涸、水體萎縮等問題日益加重,導致沿岸群眾“守著河湖沒水吃”。
治理污染源頭,首當其沖。七星關區緊盯赤水河生態保護,通過推行河長制,強化組織保障、制定保障政策、編制實施方案、制定問題清單、落實整治責任等有力舉措,並同步實施實施污水管網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飲用水水源保護、環保能力建設等,確保流域保護治理工作落地見成效。
2019年,赤水河沿線農藥使用總量為230.2噸,同比下降2.50%,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32.14%,赤水河水生生物物種目錄不斷健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
“河長上崗,水質變樣,挖淤泥、清河道,河清水暢!”隨著一場場清河行動戰役打響,一系列改革舉措落地生根,赤水河污染的臭水清澈起來,斷流的河水歡奔起來,小時候的水清、岸綠、景美的畫面重回群眾的視野。
赤水河的變化折射的是七星關區深入實施“河長制”的生動實踐。七星關區內共有區管以上河流30條,中型水庫一座,小(1)型水庫兩座,覆蓋40個鎮鄉(街道),流經194個村(社區),河流總長度635千米。“十三五”期間,七星關區落實了83名鎮鄉(街道)級雙總河長、44名鎮鄉(街道)級河長和194名村級河長,實現河流、水庫等各類水域三級河長全覆蓋,並結合“10+N個一批”公益性崗位,聘請巡河保潔員167名,負責河湖日常巡查和保潔工作。構成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的管理保護機制。
在河長制工作推進中,七星關區持續深入推進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堅持“邊查邊改,及時發現、及時清理整治銷號”的原則,組織相關部門,會同當地部門開展對赤水河、六沖河、白甫河等省級疑似圖斑進行現場踏勘排查,有效減少河道的污染,切實維護良好水事秩序,讓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截止目前,七星關區已全面完成區管以上22條河流(含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以上及其他設縣級及以上河(湖)長)的河流管理范圍劃定,並向社會進行公告劃界成果。今年以來,七星關區水務局全面排查河(湖)100米范圍內存在的固體度物堆放、貯存、傾倒和填埋等共計11次,整改11次,立案整改0次﹔對全區流城面積500平方公裡以上的河流進行“四亂”整治,發現4處,整改4處。
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治”,七星關區還在親水治水中做好水文章。十三五期間,七星關區完成倒天河鴨池河段、干家溝段和前所河柏楊林匯口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設﹔完成了龍官橋水庫、雙河口水庫、野角水庫的建設﹔建成污水處理廠21個,日處理能力達6.695萬噸,全面提升河道環境質量。
打贏碧水攻堅戰,離不開群眾的廣泛參與。七星關區充分發揮“河長”優勢,以“踐行生態文明•守護綠水青山”為主題,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日”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宣傳和增殖流放活動,並通過與主流媒體合作,形成“電視有影像、電台有聲音、紙媒有報道、網站有信息、微信有推送”的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格局,提升公眾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認識,形成人人參與河湖管護、管護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在打贏碧水攻堅戰中,七星關區持之以恆推行河長制,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了綠色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繪就出“水清岸綠、魚躍鳥鳴”的美麗畫卷,打造了綠水青山生態轉型的新天地。(文/圖 李金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