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革命縱深推進、農村改革持續深入、綠色發展穩步實施——

黔南州農業農村經濟亮點紛呈

2020年12月10日08:27  來源:貴州日報
 

2020年,黔南州緊扣“八要素”,落實“五個三”,積極推行七條精准打法,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加快實現“六個轉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穩中有進良好態勢。

全年糧食再獲豐收。黔南州將全年生產任務分解下達到12縣(市),並嚴格落實“米袋子”行政首長負責制,用好糧食安全責任考核機制,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落地。黔南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穩中有增。今年,種植面積407.4萬畝、同比增長4.13%,預計總產量121.81萬噸、同比增長2.89%。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116萬畝,平均單產447.99公斤,總產量達51.97萬噸,種植結構持續優化。

生豬生產好於預期。黔南州認真落實生豬生產恢復扶持政策,通過抓項目、育龍頭、推良種、重環保、建示范、防疫病、推加工、用政策、強技術、穩保供“十條”舉措,相繼招商引資15家企業落戶黔南,加快擴能增養。預計12月底,黔南生豬存欄達到181.5萬頭,恢復到2017年末的110.9%﹔能繁母豬存欄達18.22萬頭,恢復到2017年末的98.5%。

農村產業革命走向縱深。黔南州全面推行“壩長制”,一名縣級領導領銜一個壩區,實施“一壩一策”,全力打造農業現代化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預計12月底,黔南州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壩區達到323個,調整面積74.97萬畝,437家龍頭企業和596家合作社入駐壩區生產經營,帶動61.18萬農民參與產業發展,樣板壩區平均畝產值達到1.2萬元以上,全年壩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3萬元。

同時,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今年共引進農業產業化項目73個,到位資金18.44億元,開工項目6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3個)。預計到12月底,黔南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總產值達375億元,佔農牧漁總產值的89%。

產銷對接提質增效。黔南州做實“以銷定產”“以產找銷”。在全州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實現縣域及重點鄉鎮全覆蓋基礎上,先后組織開展或參加產銷推介活動62次,獲得訂單11.82億元﹔在廣州市設立農特產品展銷中心26個,銷售農產品12.4萬噸,銷售總額12.2億元。

在“黔貨出山·風行天下”夏秋攻勢行動中,黔南州對標目標任務,用好快、統、通、調、比、實“六字箴言”,按照組織銷售、種植布局、提供種苗、基地配套建設、技術服務、品牌創建“六統一”要求,完善州縣、政企、部門聯動機制,實現農產品銷售100.54萬噸。

綠色發展穩步實施。黔南州在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產品質量監管等方面持續發力,農作物綜合利用率達85.63%,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的比例達到96.94%,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75.63%,大型規模畜禽養殖場設施配套率達100%。

黔南州現有綠色食品認証企業21家、28個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13個、有機食品70個,“兩品一標”認証面積267.5萬畝,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預計達48%,都勻毛尖位列全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第10位、品牌價值35.28億元。

農村改革持續深入。黔南州完成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實現執法關口前移。15個州直部門聯合出台支持“村社合一”政策措施,加快村集體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發展。完成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361.02萬人,完成折股量化資產總額47.62億元,組建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1299個,1287個“村社合一”經濟組織實現村級黨組織書記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長,農戶與企業、合作社抱團發展,穩定增加群眾收入。

人居環境整治成果豐碩。黔南州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完成新建或改造農村戶用衛生廁所17.18萬戶,村級公共衛生廁所實現全覆蓋﹔先后實施12個縣(市)整縣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累計完成263個行政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306個行政村,行政村覆蓋率25.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2020年3月,福泉市獲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為“2019年全國村庄清潔行動先進縣”﹔三都自治縣創新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得到省委改革辦肯定並在全省推廣。(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莫宇)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