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不負重托。
11月23日,貴州最后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序列。至此,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從2012年到2019年,貧困人口累計減貧892萬,貧困發生率從26.8%降至0.85%。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准確把握脫貧之“勢”,精准推進脫貧之“事”,精彩演繹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貴州戰法”,創造脫貧攻堅的“貴州樣板”。
貴州的減貧奇跡,是貴州踐行精准扶貧的生動范例,是中國脫貧攻堅戰偉大史詩中的華彩故事。
杭瑞高速,給“楊才貌”們帶來商機
每年4月中旬到5月初是楊才貌最忙的時候。那時,櫻桃陸續進入採摘期,大量客商和游客便涌入畢節市納雍縣厙東關鄉購買瑪瑙紅櫻桃。厙東關鄉種植瑪瑙紅櫻桃3萬余畝,家住陶營村的楊才貌有13畝。
生意紅火,離不開山間公路發揮作用。2015年底,廈蓉高速織納段、杭瑞高速畢都段正式通車,厙東關到貴陽的車程從6個多小時縮短到2.5小時,到六盤水從7個小時縮短到40分鐘。這給厙東關鄉帶來無限商機。
“路通了,商機也來了,這幾年,櫻桃產量穩定,一年收入15萬不成問題。”楊才貌笑著說,“這條公路改變了我的生活,幸福感也翻了倍。2005年家裡修了400平方米的2層大房子。2016年買了小貨車,一家人過上了有房有車的新日子。”
回望過去,貴州因山而貧、受困於路,交通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最大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省將“四好農村路”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深度融合、同步安排,先后啟動了農村公路建設三年會戰、農村“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等,創造性探索出一系列“貴州經驗”,貴州交通取得一個又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為決勝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5年歲末,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成為西部地區第1、全國為數不多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省份。
——2017年,實現建制村通暢率、通客運率達100%“雙百”目標,成為西部第1個實現全省100%建制村通暢省份。
——2019年6月,在全國率先實現30戶以上村民組100%通硬化路,打通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最后一公裡”。
“十三五”期間,貴州農村公路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68億元,新建農村公路5.9萬公裡、農村“組組通”硬化路7.87萬公裡,農村公路及通組硬化路每100平方公裡密度為128.9公裡,較2015年提高31.5公裡。
一路通、百業興。縱橫交錯的通村通組路,激活了鄉村生態觀光旅游,引領了農業產業蛻變,激發了農村發展新動力。
荔波縣“四好農村路”建設,有效將國家5A級樟江風景名勝區與沿線景點串聯成片,發展鄉村旅游433家,帶動就業2.5萬人,實現5560人脫貧。
赫章縣石板河村,一條挂壁公路和兩條旅游大道,連接起村民的致富希望,促進當地生豬和肉牛養殖,帶動了167名貧困群眾脫貧。
立體交通,也讓貴州成了“高原平原”。截至2019年底,成貴高鐵建成通車,高鐵運營裡程達到1432公裡,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7000公裡,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萬人次。
修好小康路,幸福加速度。
交通,打開了貴州的山門,讓脫貧攻堅的步伐更有力。
貴州,農村更強、農民更富、鄉村更美。
易地扶貧搬遷,讓“劉開文”們過上新生活
“3年前,我們住在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一家五口擠在一間破房子裡,家裡種的3畝苞谷地和散養的牲畜是全部經濟來源。”回憶以前的生活,劉開文感慨萬千。
2016年9月,家住畢節市大方縣鳳山鄉銀川村的劉開文一家,從居住了幾十年的“山旮旯”搬進大方縣鳳山鄉恆大幸福二村。
搬出大山,住進新房,他望著眼前一棟棟漂亮的樓房不禁感慨:“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們從一間破房子搬到了兩層的樓房,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如今,劉開文夫婦經過培訓后被安排到恆大蔬菜大棚裡面就業,兩口子每天按時上下班,工作、照顧兒女兩不耽擱。
“窩在窮山上,住的土坯房。缺水又缺糧,兩眼無光芒。”這是大方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前,大多數群眾的真實寫照。
為徹底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狀,大方縣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安置方式,分批次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在30個鄉鎮建成42個安置點,在縣城建成集中安置點奢香古鎮,分批次完成了24670名貧困群眾的“大遷徙”。
劉開文,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188萬分之一。
貴州溫度,民生為本。
2015年,貴州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截至2019年底,貴州全面完成 188 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其中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154 萬多人,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如果說“搬得出”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前半篇文章”,那麼“穩得住、能脫貧”就是“后半篇文章”。
近年來,貴州著力解除搬遷群眾在就業、就學、就醫等方面后顧之憂,因地制宜分別配套了養殖、種植和旅游等產業,落實好搬遷安置點產業配套、就業保障和醫院、學校、兒童福利院、敬老院等配套服務設施,最大限度釋放易地扶貧搬遷紅利。
“十三五”以來,貴州加快補齊農村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短板,讓貧困群眾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安和飲水安全。
晴隆縣東觀教育園區正式迎來秋季第一批學生,師生們的歡聲笑語彌漫校園;
榕江縣古州鎮料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潘仁紅的孩子身患血友病,通過“三重醫療保障”得到有效治療;
開陽縣馮三鎮安坪村村民林明學住進改造后的新居,臉上挂滿笑容﹔
思南縣瓮溪鎮湯家壩村村民曾正榮,不再為飲水發愁,從以前喝渾濁的水到如今喝上放心的水。
……
民生工程能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關鍵看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多強。
脫貧攻堅這一貴州“第一民生工程”,讓貧困戶的臉上綻放出了朴實真摯的笑容。
希望的田野上,“廖昭澤”們干出新天地
觀山湖區百花湖鎮溫水村村民廖昭澤每天都要去村裡的現代高效茶葉基地轉一轉,看著綠油油的茶樹,他心裡美滋滋的。
在希望的田野上干出新天地。
“以前,種苞谷一畝地每年收入隻有幾百元。自從村裡發展茶產業,我就把家裡10多畝土地全部入股,還在茶葉基地打工,一年能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廖昭澤說。
改變,源自一場“革命”。
在全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的催動下,溫水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從2017年開始大規模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茶葉,還成立了貴陽溫水鄉情茶葉農戶專業合作社。
到2018年底,溫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52戶598人全部脫貧。如今,全村種下了5000畝茶葉,越來越多的農戶將實現增收脫貧、致富奔小康。
另外一邊,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食用菌種植基地一片繁忙,村民們將2萬多根菌棒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地裡。
今年57歲的田鳳英是馬腦村村民,從3月初平整土地開始,她就在基地干活。“今年光務工就掙了4000多元,土地流轉收入1100多元,這比種地劃算。”田鳳英說,她丈夫在外打工一個月還能掙3000多元,“黨的政策好,今年全家脫貧‘摘帽’了。”
近年來,沿河自治縣因地制宜,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全縣重點發展產業之一,在12個鄉鎮(街道)25個村規劃年生產黑木耳1700萬棒,總面積2000畝,預計實現年產干木耳1950噸,產值過億元,覆蓋農戶7096戶2696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11戶3229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貴州立足資源稟賦、氣候條件、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由省領導領銜因地制宜發展壯大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通過“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強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匯聚起強農興農的磅磷力量,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加快實現“六個轉變”。
農業“壓艙石”更加沉穩有力,農村發生歷史性深刻變化,農民增收的良好態勢。
今年上半年,全省實現農業總產值1047.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1元,名義增長7.1%。
2014年以來,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共帶動貧困人口753.5萬人,佔貧困人口96%。抓好勞務就業扶貧,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共開發就業崗位14.6萬個,落實崗位12.5萬個,促進就業13.9萬人。
貴州高原上,一幅幅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畫卷在村村寨寨延伸鋪展。(記者 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