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在盤州市保田鎮上保田村,陳龍菊招呼著母親和婆婆一同上山去採姜。她是村裡有名的“女強人”,丈夫和兒女外出打工,僅靠著她一個人,家裡年年增收,還蓋上了新房。
陳龍菊手腳麻利,連土帶姜一把拔出,笑呵呵地說:“今年的姜有價,一開市就是3塊多錢一斤,村裡種姜的人家多,老板們都住到村裡來收,品質好的一斤賣5塊錢沒問題,最差的也能賣到2塊5。”
這些年,陳龍菊靠著種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從她家的地裡遠遠望去,漫山遍野都種滿了姜,人們三五成群分工協作採姜,路邊不時過來些三輪車把成堆的姜運到村裡。
一產忙採收,二產也在加緊趕工。
在下保田村,村合作社的加工廠內,挖掘機用碩大的鏟子鏟起生姜送至沖刷機,泥土瞬間被沖去,露出淡黃色姜肉。生姜經傳輸帶工人分揀,一部分去濕打包直接裝車,一部分運至加工區,待切片烘干。
“今年老百姓賣姜,就像賣黃金,一畝地大約有12000元的收入,村裡有個貧困戶靠種姜,今年就賺了40萬元。”下保田村支書柯立太笑道,“送來加工的都是品相稍差一些的,我們按每斤2.2元的價格收購。”
即便如此,這些生姜依然賣出了好價錢。柯立太解釋,前些年為了保証農戶增收,下保田村成立了合作社,大家入股建起加工廠,以保在市場不濟時保底收購生姜。現在每天大約有50噸左右生姜運至姜廠,經過加工賣到湖南、四川、江蘇等地,去年還出口到日本。建廠之初買設備的120萬元貸款,第一年投產就全部還清了。
保田鎮鎮長徐成文回憶,2017年生姜市場遭遇過低谷,但即便如此,鎮裡組織成立的幾個加工廠也以1元/斤的收購價保住了姜農的利益。除上下保田村外,其他地方也積極性高漲,今年全鎮18個村共計種植生姜4.1萬畝。
而今年的價格,更是令徐成文喜出望外:“去年價格走高,今年種植面積就更大了,加之市農業農村局給每戶姜農每畝補助1500元,除去種植成本3500元,每畝地最少有12000元收入,全鎮生姜產值預計能達到5億元。”
“保田生姜”是盤州生姜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成為盤州市生姜產業發展的“助推器”。盤州市立足資源優勢,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和壩區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生姜等特色優勢產業。
圍繞產業發展“八要素”,盤州市發揮生姜產業“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利用平台公司牽頭發展生姜種植,並積極向上爭取蔬菜發展資金。2019年共爭取扶貧資金150萬元,2020年共爭取蔬菜產業化資金100萬元用於發展生姜產業。
產業要發展,技術是關鍵。盤州市分4個片區組建4支縣、鄉、村三級蔬菜(生姜)產業專家服務團隊,共180余人,進行生產技術指導,對合作社和農民進行現場教學培訓。通過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合作社積極對接蔬菜基地,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批、農企、農商對接,建立直供直銷機制。目前,僅保田鎮就有4家加工廠,年加工鮮姜5.5萬余噸。
其中,盤州姜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2017年投資建設了盤南農業產業園項目(生姜加工廠)。現在,依托盤州市生姜傳統種植基礎,該公司不斷建立完善生姜種植、加工、儲藏、運輸及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提高生姜產品質量,挖掘生姜文化內涵,創立“保田生姜”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應,打造地方經濟新增長點。
近年來,“保田生姜”的農產品地理標志名聲在外,成為盤州農業產業發展的典型。以保田鎮為核心產區,生姜成為盤州市南部鄉鎮的支柱產業之一,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助推了脫貧攻堅。盤州市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生姜種植,全市生姜總面積超9萬畝。
下一步,盤州市將加快優質無公害生姜種植基地建設,提高生姜種植規模、產量和品質,同時加大扶持力度,讓生姜產業朝著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的發展模式前行。(梁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