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礦盡山空、舉步維艱到百姓富和生態美的融合共生、共同發展—

萬山現象: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綠色蝶變

2020年10月12日09:16  來源:貴州日報
 

金秋的萬山大地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而在朱砂古鎮長達970多公裡的地下採礦坑道,“時空隧道”光影交錯中,崢嶸歲月似又重現。

銅仁萬山,因賦存汞礦而輝煌一時。但因過度開採,礦盡山空,萬山也一度成為全國最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舉步維艱。

“加快推進轉型可持續發展”。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萬山轉型發展作出重要批示。貴州省委、省政府也專門出台實施意見,支持萬山轉型發展。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近年來,萬山區轉觀念、抓落實,認真貫徹和踐行融合共生新發展理念,推進“敢想敢干、真抓實干、主動求變、開拓創新”改革實踐,以改革創新推動綠色轉型,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了百姓富和生態美的融合共生、共同發展。

綠色優先 老礦區變新城區

懸崖酒店、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玻璃棧道、“那個年代”一條街……走進朱砂古鎮,處處皆美景。游客自全國各地而來,漫步其中,流連忘返。

然而,十幾年前,這裡卻是滿目瘡痍、遍地蕭瑟。

朱砂古鎮,曾經是成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貴州汞礦”。2001年,汞礦關閉后,礦區到處是裸露山體、廢棄礦洞,礦渣填滿了溝壑。

“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環境治理,萬山刻不容緩。2005年起,萬山累計投入4億余元整治污染,改善礦區地貌景觀、綠化礦渣裸露區,將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8.11%。

綠色轉型,萬山勢在必行。2015年,萬山引進江西吉陽公司,投資20億元,“變廢為寶”將廢棄汞礦遺址打造為中國第一個以山地工業文明為主題的礦山休閑懷舊小鎮——朱砂古鎮。昔日老礦區搖身一變,成為熱鬧繁華的旅游景區。

同時,萬山著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城區新建綠地綠景701.8萬平方米,人均綠化面積達16平方米﹔投資3億元建設仁山文化主題公園﹔投資8.06億元對城區木杉河實施景觀改造,昔日“臭水溝”變為市民休閑、娛樂、養生勝地。

2017年,萬山獲“省級森林城市”稱號。

產業融合 綠色崛起增動能

“按目前蔬菜產出情況,預計今年每畝可產黃瓜1.1萬余斤、絲瓜1.8萬余斤,市場均價每斤1.5元,銷售額450萬元左右。”近日,在萬山區敖寨鄉中華山壩區蔬菜基地裡,菜農吳成平給記者算了筆“豐收賬”。

今年初,吳成平辭去公司行政工作,在中華山壩區承包300畝大棚,當起“菜老板”。他說:“之所以敢在陌生領域‘冒險’,是覺得萬山擁有發展產業的良好前景。”

素來以工業為主的萬山,其他產業幾乎是一片空白。資源枯竭后,百業凋零的萬山舉步維艱。如何擺脫單一資源依賴,成為萬山亟須解決的難題。

近年來,萬山積極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產業利益共同體,為萬山綠色轉型增添新動能。

工旅融合盤活汞資源工業遺存。通過發掘工業遺存,萬山全力將朱砂古鎮打造為全國工業文化的精品典范和礦業遺址旅游項目,僅僅兩年時間,朱砂古鎮先后榮獲“中國最佳旅游品質目的地”“中國最美特色旅游小城”等稱號。

農旅融合打造現代農業綜合體。2015年5月,在“農業惠民、旅游興業”發展思路指引下,萬山從山東壽光引進九豐公司,打造九豐農業博覽園,並在全區大力推廣“九豐農業+”大棚蔬菜模式,打造“武陵菜都”。目前,已建成蔬菜基地79個,面積達2.5萬畝。

文旅融合推動文旅經濟發展。以朱砂文化為魂,萬山建“那個年代”一條街,再現歷史鄉愁﹔搭朱砂文化宣傳展示平台,培育多元文化消費﹔辦朱砂工業產業園,延伸文化旅游產業價值鏈,年產值達6億元。

產業融合使萬山產業蝶變重生。2018年,萬山產業結構轉變為20:41:39的紡錘狀。三產融合共生的產業新業態推動了萬山持續深入轉型發展。

民生為要 社會轉型可持續

“現在住上了小平房,醫療有保障,收入也不少,日子越過越好哩!”說起現在的生活,楊政華感覺很滿足。

家住萬山區大坪鄉蘇灣村的楊政華,家人因病相繼離世,他也為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連住房也沒有了。

通過結對幫扶干部饒鵬的幫助,楊政華得到危房改造政策支持,住進了小平房。

現在,楊政華不僅有低保金,每年還可獲得入股企業分紅和村集體經濟分紅,加上平時打零工掙錢,成功脫了貧。

在萬山,如楊政華這樣的困難群眾順利脫貧的故事還有很多。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難點是社會轉型,痛點是如何讓轉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近年來,萬山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民心、集民智、匯民力。全區民生支出累計達14.33億元,佔公共財政支出的93.44%。

萬山還探索創新“九豐農業+”“龍頭企業結對幫扶邊遠貧困村機制”“‘622’利益聯結機制”等脫貧模式,實現貧困戶教育醫療保障應享盡享。

教育事業加快發展、醫療事業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社會治理成效顯著……轉型發展的成效讓城鄉居民得到實惠,獲得感和幸福感與日俱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2019年,萬山實現全區7698戶25775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簽。

如今的萬山,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陽)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