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青山绘新景 碧水谱欢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江佳佳
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六绿”攻坚,森林覆盖率达66.2%,居全省第2位;“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等靓丽名片,助推绿色发展高地行稳致远。
青山巍峨绘新景,碧水奔腾谱欢歌。翻开崭新一页,铜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生态立市工程,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绿色发展步伐愈发铿锵。
生态茶 改善环境助农增收
夏日,印江自治县千山披绿、碧水潺潺,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距印江城区约40公里的团龙村,1400亩生态茶长势喜人。
团龙村是西上梵净山必经之地,山高林密、云雾缭绕,种茶历史悠久,团龙贡茶享誉至今。“还要采摘20多天,每年增收2万多元。”近年来,该村把生态茶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村民柴泽忠从中尝到甜头。
“以前,没有产业,日子苦;现在,生态茶产业、旅游业发展起来,大家拧成一股绳,把产业做大,把日子过好。”团龙村村支书田进介绍,如今,团龙村户户有茶,每亩茶叶可实现收入2800元以上。
为助推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该村还发展茶叶规模加工厂1家、小型作坊5家、手工茶加工2家,茶叶实现自供自产自销。
好山好水出好茶。山水相依的铜仁市,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发展生态茶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助农增收的双赢举措,培育“梵净翠峰”“石阡苔茶”等品牌。
在推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铜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以“新建基地”转向“提质增效”为发展重点,通过加大茶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做好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发展茶叶电子商务等措施,促进生态茶产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
打造山水园林城市
7月,锦江河碧波荡漾,河滨公园草木葱郁、鸟鸣啾啾。入夏以来,铜仁城区的市民公园成为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晨间慢跑、打拳,午后唱歌、跳舞,自得其乐。
“河滨公园、三江公园都绿树成荫,现在生态环境好,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绿色。”河滨公园内,前来排练节目的退休教师杨亚玲,对如今的生活环境赞不绝口。
近年来,铜仁市尽心竭力改善民生,紧扣“一区五地”奋斗目标,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安居乐业福地”迈上新台阶,一幅宜居宜业的画卷徐徐展开。
在新征程上,铜仁市将按照“城市建设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武陵山片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山水园林特色城市。
全域旅游 释放生态红利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游客越来越多,今年上半年,山庄营业额超50万元。”江口县坝盘镇坝盘社区,老地方山庄门口停满车辆,老板蒋德春在后厨忙前忙后,准备饭菜。
距江口县城不足10公里的坝盘镇,背倚梵净山、面朝锦江河,生态资源十分优越。然而,在江口旅游业尚未兴起之前,这一方山水宛若一道道屏障,阻挡坝盘人前进的步伐。
“以前,生活困难,现在的好日子真的做梦都想不到。”为谋求生计,早年,蒋德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近年来,随着梵净山声名鹊起,江口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生态红利不断释放,蒋德春的生活迎来转机。
2014年,蒋德春返乡创业,开办农庄,吃上旅游饭。“自家种植的蔬菜、喂养的家禽供不应求,多数从周边农户手中采买。”他说,如今,随着游客不断增多,山庄生意越发红火,不仅自己日子越过越好,而且每年通过采购食材,也带动不少周边农户增收。
万山蹚出绿色发展新路
“中国汞都”的荣光,融入了几代万山人的骨血。“那时候,大家都很羡慕汞矿职工。”铜仁市万山区万仁汽车总装车间,仓管员蒲兵忆起过往,感慨万千。
蒲兵出生矿工家庭,他和父亲都是汞矿工人。汞矿没落后,蒲兵辗转外地务工,数万矿工也散游天南地北,寻找出路。
在万山矿尽山空、举步维艰之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如春风拂地,令万山豁然开朗,该区奋力实施“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战略”,大胆创新,苦干实干,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
2016年,万山区引进投资20亿元,年产15万辆的万仁新能源汽车,填补万山区无工业龙头企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空白,也为万山产业转型与城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受益于此,蒲兵打工归来,在万仁汽车当起仓管员。
同年,万山区投入3亿元,打造集朱砂工艺品研发、培训、生产、检验、销售、展示于一体的朱砂工艺品产业园,成为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将工业品转化为工艺品,万山朱砂浴火重生。
此外,万山将废弃汞矿遗址打造成朱砂古镇景区,引进龙头企业建成九丰农业博览园,昔日的“臭水沟”木杉河如今也成为铜仁城市“会客厅”。家乡的蝶变,让蒲兵信心满满:“一定会越来越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