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入住易地扶貧搬遷新房 幸福日子有了盼頭

2020年09月15日16:4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思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塘頭旗山社區。思南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思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塘頭旗山社區。思南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分房當晚就搬進來了!”

“當初我們沒有房子,還是旅行結的婚,現在不光是有了新房,靠租門面做生意,日子過得還真不錯!”

“搬到這裡來,比呆在老家強多了,至少孩子上學讀書特別方便!”

“醫療衛生條件也不錯!看小病,樓下就是衛生室﹔治大病,到鎮上和縣城都不遠,交通也十分方便。”

……

庚子年八月,烏江岸畔的思南大地,處處瓜果飄香,正是谷黃稻熟時。沐浴暖暖的陽光,筆者先后走進古鎮塘頭旗山社區、新城區雙塘街道麗景社區、移民重鎮三道水鄉濱江新街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耳聞目睹了搬遷群眾的新生活。

“說實話,開始規劃搬遷時,因為范圍太廣、人數太多,心裡還真沒底﹔現在看來,不僅一個不少地搬出來了,而且絕大多數都走上了致富路,當初的擔憂是多余的。”面對搬遷群眾從曾經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到而今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隨行的移民部門負責人心頭滿是欣喜。

思南易地扶貧搬遷范圍究竟有多廣?全縣28個鄉(鎮、街道)無一不涉﹔2230.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不分南北、不論東西、不關遠近﹔70多萬人口中,也不嫌老幼、不棄病殘。

其搬遷人數又究竟有多多?相關部門的統計是,“十三五”以來,通過奔市區、到縣城、上集鎮、進社區,思南累計搬遷39431人,其中貧困人口34603人,超“十三五”規劃任務141人,非貧困人口4828人。“這真不是一個小數目。全縣28個鄉(鎮、街道)中,有不少總人口都不到3萬。也就是說,這幾年全縣的易地扶貧搬遷搬遷,足足搬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鄉鎮。”縣生態移民局局長汪元波感慨。

據介紹,為了實現應搬盡搬,確保一戶不漏、一個都不少,思南遵循“不通就搬、不搬就通”的原則,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堅持走跨區域安置與縣內安置相結合的路子,有效解決了“搬得出”的問題。其中,5006戶23262人跨縣搬遷到萬山旺家社區、龍生社區、龍都社區、河坪小區實現遠走高飛,生活蝶變。

從天橋鄉南山村搬遷到旺家花園的安景緒一家,父子齊創業,建生活用品超市、開理發店,生意紅紅火火,日子越過越舒心。“老家條件不好,瞌睡都睡不著,現在一覺呼呼睡到天亮!”年前,因制作脫貧攻堅專題片的需要,筆者走進了安景緒家。採訪中,說起生活的變遷,全家人一說一個笑,簡直樂開了懷。

戶戶安心,人人舒心。跨區域幸福遷徙之外,思南還在縣內12個鄉鎮和縣城科學合理規劃13個安置點,累計迎來 3706戶16169 人“拈包入住”。

“都說萬事開頭難,但對於易地扶貧搬遷來說,因為群眾大多家庭底子差,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觀念也陳舊,如何讓他們搬出來了,還能‘穩得住’、‘能致富’,這才是工作的最難之處。”縣扶貧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幾年,思南著眼於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動員全縣上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傾心傾情傾力,從規劃搬遷到后續扶持,從思想觀念到實際行動,始終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著搬遷群眾的“幸福指數”。

拔窮根,留鄉愁

“當初做夢都想有一間完全屬於自己的房子,現在終於實現了!”在旗山社區,來自塘頭鎮泗河壩村的李昌波、彭順琴夫婦說起易地扶貧搬遷,雙雙不停地夸贊黨的政策好。

話出有因。李昌波才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和母親相依為命的他,12歲起便一直離家漂泊在外。因為沒有住房,2010年結婚時,婚禮也隻得在外旅行舉行。又因為沒有住房,婚后10多年來,彭順琴始終沒有去過丈夫的老家。

這對年輕可憐的夫婦,卻精明能干。搬遷后,即在社區裡租用一間門面,建起生活日用品超市。“別看這是小本生意,但通過薄利多銷,每日毛收入可上千元,純利潤也有好幾百呢!”彭順琴毫不隱瞞地算起自己不小的收入賬。

在旗山社區,不少搬遷群眾都像這對夫婦一樣,或自主創業,或進廠務工,或到農業園區干農活,紛紛走上致富新路子。“疫情發生后,鄉親們不能外出,我們就組織大家就到大旗上的葡萄園干活,也算是把‘耽誤的時間搶了回來’、‘遭受的損失補了回來’。” 社區支書田儒江介紹,“僅疫情防控期間,葡萄園就用工3000多個,相當於30個工人,每人干了100天,累計支付務工報酬30多萬元。”

旗山社區安置項目工程於2016年開工建設,佔地面積200畝,總投資1.5億元,建筑房屋30棟464套。社區內安置著來自塘頭、三道水、文家店等21個鄉鎮的194戶869人。“他們雖然來自四面八方,有遠有近,但這裡依山傍水,放眼盡是田園風光,又近靠古鎮,四處宜農宜商。可以說,搬遷群眾生活雖然離開了故土,但鄉愁還在。”田儒江說。

穿行社區住宅小區,筆者看到,條條大道平坦寬闊,排排行道樹濃蔭蔽日,座座洋樓錯落有致,潔白的牆壁、青色的屋頂,在陽光下顯得分外耀眼。小區近旁,小橋流水,楊柳依依,田疇阡陌,好一派新農村的喜人景象。

該安置點,搶眼的還有“微田園”。該項目緊鄰住宅區,佔地40余畝,搬遷戶通過抽簽的方式均分享到60余平方米的菜地,每年隻需繳納50元租金,就能在這裡種植瓜果蔬菜,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來自塘頭鎮紅沙村的邱維進就是“微田園”的受益者。時值秋種季節,他的妻子諶夏梅正在辣椒地裡揮鋤翻土。回家時,還順手採摘幾根杏瓜,晚餐桌上,就有了這盤新鮮的蔬菜。“住在這裡,送小孩讀書不再寄居,活有干的,菜也可以自己種,不需要花錢買,真是安逸!”說起現在的新生活,諶夏梅滿臉堆笑。

笑容的背后,其實暗藏著這位年輕婦女多年的苦楚。邱維進家的老房子,因為婚后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多年來一直不能居住。特別是最近7年,為送小孩讀書,諶夏梅一直寄居婆家,甚至再沒有回過自己的老家。一段時間,為了解決住房問題,她曾試圖在婆家住房旁邊搭一間“偏水”,但終因地處集鎮,誰也不得亂搭亂建,其心中的“住房夢”不得不化為泡影。

在思南,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既解決了居無定所的問題,又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在傳統農耕中記住了鄉愁,旗山社區並非個例。據介紹,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中,思南注重規劃先行,突出產業導向,哪裡有產業就搬遷到哪裡,搬遷到哪裡產業就發展到哪裡。

就連搬遷到新城區麗景社區的群眾,而今也可以走進肥田沃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春華秋實。通過實行“飛地經濟”,社區興辦工會創業園,在附近租地建起200多畝的油牡丹基地。“搬遷群眾大多閑不住,都希望到土地裡勞作。發展農業產業,既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又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麗景社區黨委書記、工會主席但思飛說。

你發展,我致富

“看似小玩意,工人的月收入也可達3000多元呢!”說話間,“楊老辦”執意要出示廠裡的工資發放清冊。仔細一看,密密麻麻的名單中,收入可觀的員工還真不少。

眼前的這位“楊老板”,名楊飛,本土本方人,雖年紀輕輕,卻多年奔波在外歷經磨礪。回鄉幾年來,他先后已在縣內外多地自主創業。瞄准易地扶貧搬遷的機遇,2017年,他又在易地扶貧搬遷點三道水鄉濱江新街建起飛杰玩具加工廠。

20多年前,因為實施烏江梯級開發修建思林電站,一下子成為移民重鎮的三道水鄉,新建的易地扶貧搬遷點能否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始終是當地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些房子全是‘江景房’,根本就不愁分出去!”三道水鄉移民站羅亨宇說,共佔地17.8畝的三道水鄉新街安置點,很快就安置上168戶800人,自成集鎮熱鬧繁華一條街,每縫趕集日,但見商鋪林立,人潮涌動。

筆者現場看到,該安置點三面環水,前依小學,后靠政府,房舍飛檐翹角,門對青山,下有漁船,江風送爽,環境宜人。“搬遷群眾的到來,整個集鎮的人氣就更旺了,曾經的移民重鎮就成了今天的商貿重鎮。”鄉團委書記劉文彬說。

對於搬遷群眾而言,直觀感受到的卻是自身獲得的發展紅利與生活便利。從烏江河東到河西,來自三道水鄉白楊村的楊朝舉是第一個住進新街的搬遷群眾。而今,他不僅隨時可回老家干好農活,還擔任新街組組長、樓長,按月領取不少的一筆補貼。

旺盛的人氣孕育商機,剩余的勞力就是市場。楊飛看好商機,搬遷群眾則獲享就近就業。在飛杰玩具加工廠數十個工人中,來自三道水鄉河心村的老人吳文香格外引人注目。她盡管今年64歲了,依然雙手不停地忙碌在機床前。

“在這裡干活,輕鬆,又能帶好孫孫,兒子就可以在外安心打工了。”吳文香老人說,因為兒媳婦是殘疾人,要是還呆在偏遠的老家,小孩子們也會跟著大人受苦受罪,永遠走不出大山。

從山裡走出去的孩子,都格外感念故土。三道水鄉“春暉使者”張誠在外創業成功后,回鄉投資6000多萬元建成年產值上億元的“陳薯”紅薯分加工廠,讓土特產變成“香餑餑”,推動了全縣特色產業崛起,更帶動了易地扶貧搬遷戶就近就業。

今年36歲的三道水鄉河心村胥小艷,因為老家交通不便,孩子上學路途遙遠,婚后多年一直在家照顧小孩。搬遷到新街后,她不僅將小孩送進了距新居住地僅一步之遙的三道水小學,還在“陳薯”紅薯分加工廠當起管工,拿著管理工資、文憑補貼、績效獎勵,月收入高達4000元左右。“像我這種年輕人,沒干過農活,在老家真的是沒辦法。”胥小艷說。

有人會管理,有人懂技術。來自三道水鄉白楊村的青年王小軍一家搬遷到新街后,因為母親身體欠佳,需要照顧,也走進了“陳薯”紅薯分加工廠干起機修,月收入也不下3000元。他說:“企業需要我們,我們也需要企業扶助,這是‘雙贏’的事情。”

人才薈萃、勞力充足的“陳薯”紅薯分加工廠,短短幾年已壯大為貴州佳裡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為市級龍頭企業,擁有GMP標准廠房15000平方米,引進國內先進生產加工設備8套,可日加工鮮紅薯600噸,生產各類紅薯粉絲(條)、粉餅17噸,現已開發產品10多個,形成從紅薯選育、種植、澱粉加工、生產粉絲(條、餅)、產品開發、銷售、薯渣烘干利用等產業鏈。其生產的“陳薯”品牌紅薯粉,已於2019年被推薦為中國品牌論壇“一縣一品”品牌建設發展論壇暨品牌強縣經典案例選品。

到目前,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思南“陳薯”帶動農戶10320多戶,其中貧困戶3600多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帶動貧困戶就業56人,人均月工資3000元以上。

山鄉在發展,城市在變變遷。如今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思南新城區雙塘漸成“峽谷造市”大文章,而它注定少不了易地扶貧搬遷這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的麗景社區,正安置著來自全縣各地的2000多戶8000多搬遷群眾。“當初人們總擔心江濱小城要發展為中等城市,會缺乏人流,現在大家都住進來了,事實証明一切都是可能的。”但思飛說。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就業,有夢想的人就會有未來。走進雙塘新城區,隻見一座座廠房拔地而起,鞋廠、制衣廠、茶葉加工廠等企業接二連三。據麗景社區就業辦公司負責人張羽芳介紹,僅社區內,就為搬遷戶提供門面13間,同時還在新的農貿市場開發攤位80個。

來自張家寨鎮鐘山村的文祖虎,在社區內租用門面開起理發店,在自主創業的同時,還一舉解決2名青年就業。正忙著為顧客作洗頭服務的員工謝小斌說:“當初大家都擔心到城裡來搞不上路,沒想到城裡的天地雖然小,但發展的路子確實比農村廣多了。”

新市民,新生活

現在是下午五點,麗景社區“四點半”流動課堂裡鴉雀無聲,學生們正坐在椅子上認真地完成著一天的家庭作業。室內,兩名年輕的教師不時走到學生的課桌前,看他們的書寫和答題情況,遇到疑問,耐心給予輔導。

這些學生全是搬遷戶的子女。他們的爸媽、監護人或不識文化,或到廠裡務工去了。在這裡,他們就像在家裡一樣,感受著老師父母一般的溫暖和愛意。來自思林鄉壩竹村的黃曉芳,長期在外務工,兩個小孩隻好托付給爺爺、奶奶照管。搬遷到麗景社區后,她家的小孩來到了流動課堂。“在這裡我們就放心了,干什麼事都安心了。”站在門前透過玻璃窗望去,隻見小孩在老師的監管下專心致志寫作業,黃曉芳高興不已。

這裡的兩名輔導教師,其實就是西部服務志願者。穿著綠色上衣的名叫陳美璇。據她介紹,自2018年建起流動課堂以來,每天放學后,常有四五十個學生聚集在此學習。特別是寒暑假,社區裡的青少年,到此聽講座、搞學習,不再像呆在山裡一樣整日無所事事,甚至調皮搗蛋,虛度大好時光。“看得出,這些孩子原先大多缺乏監管,特別需要關心和愛。現在我們給予他們的,也正是這一點。”陳美璇坦言。

關心關愛青少年,開設“四點半”流動課堂,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茁壯成才,是思南團縣委、縣婦聯等多部門提供溫馨服務,讓搬遷群眾過上市民新生活的一個縮影。

社區裡的“暖心大姐”服務室,一面書有“老板無故扣工資、暖心大姐來幫忙”的大紅錦旗,格外引人注目。這面錦旗,是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張明鳳送來的。今年國慶期間,在一家廠裡務工的她,因請假一事與廠方發生爭執,被老板扣出一部分工資。最終,在“暖心大姐”的調解下,他終於如數拿到了自己的全部工錢,維護了自己應有的權利。

所謂的“暖心大姐”,就是縣婦聯組建的搬遷群眾矛盾糾紛調解員,她們均是能說會道的女同志,也是易地扶貧搬遷戶。來自大河壩鎮孫岩村的蒙天敏,就是其中一員。別看她干瘦干瘦的,說話做事卻“有兩刷子”。到目前,經她親自成功調解的搬遷戶矛盾糾紛就有近50起。“隻要是社區裡有矛盾,特別是夫妻之間吵架,哪怕半夜三更,我們都會出面及時趕到予以勸阻調解。”蒙天敏說。

讓別人過得舒心的同時,自己也趕上了好日子,過上了新生活。通過社區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蒙天敏當上社區黨委委員,月補貼1200元。她深有感觸地說:“孩子們大了,都找到事情干了,老公也在外安心上班,我在社區裡有這份事情干,一家人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多年盼望過上的生活。”

在麗景社區,健身室、圖書室也是搬遷群眾過上市民新生活的鮮明標志。筆者看到,寬敞的健身室裡,各類器材一應俱全﹔明亮的圖書室裡,高大的書架上,各類書籍琳琅滿目。“空閑時,能到這裡健健身、讀讀書,和城裡人再沒什麼區別了。”關心過孩子在流動課堂的學習后,黃曉芳又走進了社區的健身室、圖書室。

融入城市,改變人生。在廣場舞已成時尚的今天,思南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紛紛走向廣場,載歌載舞,開啟新的生活旅程。華燈初上,麗景社區的廣場上就不約而同地聚集了男女老少,他們分列站成一排排,伴隨著優美的樂音手舞足蹈,好不快活。

趙相蘭是去年6月從孫家壩鎮雙紅村搬來麗景社區的,唱歌跳舞一直都是她的愛好,不僅自己跳,還帶著大家一起跳。最近,她又在手機上自學了腰鼓舞,義務帶著姐妹們學習,打算在小區農貿市場開業時為大家助興。“我從來就有這個愛好,特別特別的喜歡跳舞。以前在農村沒得這個條件,現在搬到成裡來了,條件有了,活得輕鬆又快活。”跳舞的人群中,搬遷群眾昝廷香笑著告訴筆者。

在思南,各安置點相繼建立綜治中心、警務室、成立社區聯防隊,按標准配備警力,成為“智能平安小區”。安全飲水到戶率、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通訊集中覆蓋率、就學就醫條件改善率均達100%。特別是改擴建10個醫療衛生項目,並按標准配置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確保了搬遷群眾就醫“零障礙”。

合理配套建設幼兒園、平價購物超市、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群團服務站、社區綜治中心、殘疾人陽光幸福家園、計生連心家園、農貿市場、兒童活動中心等,“一站式”服務讓搬遷群眾當上新市民,圓了“出山夢”。

“零就業”成歷史,“致富歌”唱起來。2017年以來,思南累計培訓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5400余人次。與此同時,通過引進扶貧車間8家、依托帶貧企業50余家、開發公益性崗位300多名、東西部協作勞務輸出等方式為搬遷群眾就業提供保障,實現有勞動力家庭一人以上就業。

新環境,新生活。安穩幸福的日子裡,也激發出搬遷戶們的感恩之心。廉價租到門面開起理發店的文祖虎,每月義務為社區裡六十歲以上老人理一次發,殘疾人也在此可隨時享受免費服務。他的初心是:“好日子都是黨的好政策給的。如果住在偏遠的農村,我們哪能過得這樣幸福?”

曾經“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而今拔掉窮根幸福來。易地扶貧搬遷,思南脫貧攻堅的有效路子,貧困群眾的人生福祉,正展現在新時代的多彩畫卷上。(梁祖江)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