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村民自治聚合力 鄉村舊貌換新顏

王秀芳

2020年08月28日07:4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安順市經開區幺鋪鎮阿歪寨村一角。王秀芳 攝

茅屋變磚房、柏油路代替泥巴路、臭水溝變身生態河、荒山坡成花果園……盛夏時節,黔中大地村容村貌潔美、田園風光怡人的新農村景致讓人流連忘返。深入其間,方覺如今的農村面貌與過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鄉村治理難度可想而知。然而,貴州卻以“越是艱難越向前”的拼搶精神,以村規民約推動村民自治,通過集眾智、聚合力、定良策,努力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村面貌從“臟亂差”到“整潔美麗”的華麗轉身,打造出鄉村治理的“貴州樣本”。

福泉市牛場鎮水源村干淨整潔的村中道路。王秀芳 攝

村規民約“約”出美麗鄉村

看綠樹茵茵、聽流水潺潺、聞荷香陣陣,走進福泉市陸坪鎮洞鐵村碗田組,清新的空氣讓人頓覺心曠神怡。誰能想到,以前的這裡竟會跟臟亂差挂鉤。

“2016年以前,村裡沒有水泥路,僅有的一條泥巴路還坑窪不平,一旦遇到下雨天,路上更是糞水橫流,無處下腳。”村民黃朝雲告訴記者,盡管村裡的衛生環境讓大家苦不堪言,但卻沒有人想辦法解決,都是“各掃自家門前雪。”

2018年,洞鐵村以建設“宜居洞鐵”為目標,依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洞鐵村村民自治章程》,經全體村民反復討論修改,制定本村《村規民約》,以規范村民生產生活行為,引導傳承良好社會風氣。

洞鐵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樹穩介紹,《村規民約》除規定村民必須遵紀守法外,還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愛護環境、鄰裡相處、生活方式等內容融入群眾日常生活,真正實現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湄潭縣復興鎮兩路口村稻魚共生農田裡,顆粒飽滿的稻谷。王秀芳 攝

此外,該村還以組為單位創新推出“紅黑榜”,對村民組作出積極貢獻的人員在“紅榜”公示,並由村兩委在全村范圍內予以通報表揚﹔對有損村民組形象的人員則在“黑榜”公示,在全村范圍內予以通報批評,倒逼群眾形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

隨著《村規民約》的深入實施,洞鐵村亂搭亂建、亂扔亂放、鄰裡矛盾等不文明行為逐漸減少,你追我趕遵規守約的氛圍不斷提升。“以前每家每戶都要劃分衛生‘責任田’,由村民監督小組監督打掃,現在大家隻要看到地上有垃圾都會隨手撿起來,遵守《村規民約》已經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黃朝雲如是說。

村子美了,人心齊了。2019年,洞鐵村村民自籌資金近4萬元修建8條產業路。此外,還有村民無償捐地建文化廣場,投工投勞完善基礎設施。

“以前是單打獨斗,現在是抱團發展。”李樹穩表示,在《村規民約》助力下,洞鐵村已逐漸形成村民齊心協力共建美麗家園的喜人局面,一個環境優美、村貌整潔、鄉風文明的新洞鐵正從美好願景一步步走向現實。

福泉市牛場鎮水源村清澈見底的河流。王秀芳 攝

黨建引領帶火鄉村旅游

8月14日,大壩村村民陳冬成像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簡單洗漱過后,便開始為10多位“客人”准備一天的餐食,忙得不亦樂乎。

“忙是忙了點,可這心裡高興呀。”陳冬成介紹,家裡的“客人”,其實是來大壩避暑的長沙籍游客,已經住了2個多月,能給自己帶來好幾萬元的收入。

事實上,在大壩村,像陳冬成一樣吃上“旅游飯”的村民不在少數。位於西秀區雙堡鎮的大壩村四面環山,森林覆蓋率高達86%以上,氣候優勢明顯。2012年7月,該村村主任陳大興參觀完江陰市華西村后,便萌生了在原有民房和宅基地基礎上修建別墅,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的想法。

“有舊房的,在原有宅基地上建新房﹔沒有建房用地的,由村支兩委統一按3萬元/畝的價格進行折價調整。”陳大興以此動員村民加入村庄規劃行列,然而,此舉並沒有得到村民的響應,反而遭到眾多阻撓。

面對村民的不理解,陳大興通過會議商定,決定充分發揮村中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作為黨支部書記,他率先作出表率,主動拆除自家舊屋,其余黨員緊隨其后,全村統一規劃由此開了個好頭。看到黨員主動申請清拆,不少村民也放下了心中疑慮,村庄規劃行動就此在全村鋪展開來。

28棟、56棟、47棟……截至目前,大壩村已建成並投用農家別墅131棟,“別墅村”的名號也不脛而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前來。“住山間別墅、吃綠色食品、賞林間美景,來了大壩就不想走。”連續3年在此避暑的長沙籍游客徐女士坦言,自己也曾去過多地旅游,但就目前而言,大壩村絕對是避暑消夏的不二之選。

西秀區雙堡鎮大壩村裡整齊排列的別墅。王秀芳 攝

“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00元,較2012年淨增10000余元,‘爛房爛瓦爛壩壩’早已成為過去。”陳大興自豪地說。

漫步大壩,白牆紅瓦的聯排別墅、寬闊暢通的柏油路、一步一景的綠化景觀,無一不映襯著這個小村的富足和殷實。

“群眾會+”助推鄉村振興

“群眾會好啊,我們的訴求都能實現不說,還能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張清平老人口中的“群眾會”,就是湄潭縣復興鎮兩路口村以“扶貧與扶智並重,民主與法治同抓”為思路,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以“群眾會”為載體,積極穩妥推進鄉村治理的新模式。

作為“群眾會”的發源地,2002年以前,兩路口村人均年純收入隻有600元,是典型的省級一類貧困村。道路不通、信息閉塞、無產業發展,在貧窮和落后的充斥下,該村偷雞摸狗、打架扯皮事件時有發生,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2003年,兩路口村支兩委換屆,唐書浪當選為黨支部書記。“雖然對村裡的情況早有耳聞,但深入了解后,更感任重道遠。”作為剛上任的村干部,唐書浪極力想改變現狀,但不知從何著手。正在一籌莫展之際,他突然想到該先聽聽群眾意見。

湄潭縣西河鎮石家寨村一角。王秀芳 攝

2003年3月28日,兩路口村召開第一場村民小組會議,共收集各類意見建議130余條。“各類意見都有,我們隻能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著手,一件件解決。”唐書浪感慨,當時的意見建議也為村裡開展工作提供了不少思路。

把自己關心的問題在會上擺一擺,確保村民有地方說話,有疑問政府解答﹔涉及村民自身利益的事,召集大家談、眾人議、集體定……在村支兩委與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兩路口村於2014年成功甩掉貧困村的帽子,走上鄉村振興之路。截至2016年,該村共發展稻魚共生、辣椒、茶葉等產業3450余畝,產值達1040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500元。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單純的“群眾會”已經不能滿足群眾需要,兩路口村便探索出“群眾會+”法治宣傳、集中訴求、簡章立制、政策宣講、重大決策、產業發展、教育發展、信息公開”等各類主題會議,將村民自治與法治、德治巧妙融合,真正實現村級組織議事科學、民主、公開目標。

小青瓦、雕花窗、白粉牆,黔北民居鱗次櫛比﹔稻花黃、辣椒紅、茶葉青,產業發展欣欣向榮……當前,兩路口村正沿著鄉村振興的希望大道闊步前行。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