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賽
近年來,關嶺自治縣堅持把發展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決勝脫貧攻堅的根本之計,牢固樹立“辦大教育、強教育”理念,優先保障和發展教育事業。針對城區集中安置點合理調整中、小、幼學校點布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學校建設,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全力保障搬遷群眾子女“有學上、上好學”。
走進百合街道辦小興哨幼兒園,整潔的教室裡塑膠地板、燈具等設施設備已經安裝完畢。
為了不耽誤搬遷安置點適齡兒童學習,小興哨幼兒園於2019年9月借用關嶺第三中學開展教學。如今學校建好,全園師生將於今年秋季搬“新家”。
“目前,小興哨幼兒園已建成,設置7個班級,共計315人,其中,安置點有277人。設施設備齊全,能夠滿足幼兒教學的需求。”關嶺自治縣小興哨幼兒園園長劉玲說。
小興哨幼兒園的建成,不僅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擁有舒適的學習環境,也增強幼兒園教師教書育人的信心和幸福感。
坐落於百合街道同康社區的關嶺自治縣第三中學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建設項目,學校的建成不僅滿足搬遷群眾子女就近入學需求,也成為周邊村寨裡孩子學習知識的好去處。
“學校是2019年8月投入使用,佔地面積114畝,可以容納3000余名學生,學校主要服務同康、同心兩個社區以及周邊村寨的學生。截至目前,學校共有學生1785人,其中,1254人來自移民搬遷點,全面覆蓋兩個移民搬遷社區﹔另有教職工92人全力為學生服務。”關嶺自治縣第三中學副校長何英紅介紹。
除了基礎設施的完善,教資隊伍的建設,也是配套建設的重要內容。
坐落於安馨社區的頂雲街道辦事處第二小學於2019年9月投入使用。一年來,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盡最大努力滿足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小學能容納安馨社區所有搬遷學生,學校設施設備完整,建有微機室、實驗室、舞蹈室等,現有學生1256人,老師60余名。”關嶺自治縣頂雲街道辦事處第二小學副校長羅吉偉介紹,學校的啟用讓廣大學生實現就近入學,教學設施的完善提升學生學習信心,在新的學習環境裡,在政府政策幫扶下,通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相信關嶺教育教學質量會不斷提高。
2016年以來,關嶺著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學校建設,在百合街道同康社區、頂雲街道安馨社區等城區集中安置點修建5所學校,全面保障所有易地扶貧搬遷適齡兒童就近就學,進一步提高城鄉教育均等化水平。
關嶺自治縣教科局工程辦主任羅明星介紹,2016年,關嶺自治縣在城區集中安置點新建5所學校,總投資2.9億元,總建筑面積64071平方米。截至目前,5所學校全部投入使用,共有學生5070人,易地安置點學生2127人,實現易地安置點搬遷子女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