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寶庫蘊靈藥 醫疾富民“黔程”廣

——貴州縱深推進中藥材產業提質升級

2020年08月15日07:35  來源:貴州日報
 

黔地無閑草,處處皆靈藥。

貴州是全國四大中藥材主產區之一,素有“天然藥物寶庫”之稱。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貴州藥用植物資源種類達5304種,全國排名第四。我國六大民族藥之一的“苗藥”,90%以上的藥材集中在貴州。

醫疾又減貧,藥草“黔程”廣。如今,貴州天麻仿野生栽培技術全國領先,《天麻仿野生栽培技術體系與示范應用》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貴州太子參年產量10.23萬噸,佔全國需求量的40%﹔貴州白及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全國領先,獨創白及“馬鞍型”馴化苗……

今年,我省中藥材預計種植面積超過673萬畝,總產量約180萬噸,總產值約200億元。

優勢單品成品牌

春夏時節,安龍縣三道牆壩區萬畝白及種植基地,紫色的小花綴滿枝頭。

“種白及比種水稻、玉米收入高得多。”忙著除草的三道牆村村民郭大芬說,在基地務工每天掙80元,她家還種了兩畝白及,去年共收入6萬多元。

基地負責人、安龍縣欣蔓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夏與說,今年三道牆壩區計劃新增白及種植面積2000畝,可採挖500畝,按每畝8萬元產值計算,將有4000萬元收入。

緊盯春種關鍵時節,做大做強優勢單品。今春以來,按照《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中藥材產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0年)》,我省提早謀劃,重點抓好天麻、石斛、太子參、白及、半夏、黃精、鉤藤等8個優勢單品產業,加強良種繁育推廣,從源頭抓好藥材質量,在重點產區建設優良種源保存與繁育中心、種子種苗培育基地,提升良種覆蓋率和商品產出率。

8個單品中,金釵石斛和鐵皮石斛仿野生種植已達14.7萬畝,規模全國第一﹔太子參種植35.47萬畝,居全國第一,產量佔全國需求量的40%,

已初具全國定價權﹔黃精種植8.85萬畝,以印江為核心的梵淨山多花黃精產業帶基本形成﹔56個縣(區)種植天麻16.2萬畝,七星關、大方等地種植面積佔全省70%以上,已成為當地重要扶貧產業之一﹔69個縣(區)種植白及9.37萬畝,約佔全國七成。

“定制藥園”穩市場

興仁市是“中國薏仁米之鄉”。今年1月份,貴州興仁薏仁米電商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在大普村流轉集中連片土地,打造以銷訂產的“定制藥園”。

“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種植什麼。‘定制藥園’產品能達到中藥飲片標准,加上套種模式,每畝薏仁米產值可翻一倍。”公司負責人夏召和說,今年預計在興仁市發展薏仁米“定制藥園”2.7萬余畝。目前,已在興仁市巴鈴鎮簽訂了8000多畝訂單,可帶動2384戶農戶、584戶貧困戶增收。

為充分發揮貴州中藥材資源優勢,去年底,我省印發《工作方案》,明確2020年“定制藥園”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到2025年,把貴州建設成為國內外排名前列的中藥材原料供應基地。

“這是我省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目前,貴州已建立太子參、鉤藤、黃精、天麻等中藥材“定制藥園”11.6萬畝。省中藥材專班制定了“定制藥園”獎補政策,通過“以銷定產、以銷促產、以銷增產”的方式,推進中藥材規范種植、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專班還將收集省內150多家企業的原料採購年度需求量,推動省內582個200畝以上規模化標准化生產基地、109個單品,與藥企、醫院建立穩定的定制關系。

壯大產業促增收

入夏后,赤水市紅花村金釵石斛花全部綻放,成片成片的紫色在山野間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通過仿野生種植的方式,目前全村種植了金釵石斛約1900多畝,年總產值達1000多萬元。”紅花村村支書陳長友說,通過種植石斛,售賣石斛花、鮮枝條,當地138戶居民實現了就業增收,每戶年均收入可達10余萬元。

上世紀90年代,赤水通過仿野生種植原生態金釵石斛取得成功,石斛產業開始規模化發展。2006年,赤水金釵石斛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如今,赤水全市約有10萬畝原生態種植金釵石斛,年產量約3000噸,年產值可達100億元。”赤水市信天中藥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廖曉康告訴記者。

良好的產品品質讓貴州中藥材深受顧客喜愛。赫章半夏長期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大方、德江天麻走俏北上廣﹔施秉、黃平太子參全國知名度頗高……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藥材產業共帶動全省13.11萬戶貧困戶、41.75萬貧困人口增收,已成為貧困地區群眾脫貧增收的重要支撐。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