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嶺花江鎮:花椒豐收香四方

2020年08月13日19:45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運用新技術採收過的花椒樹
運用新技術採收過的花椒樹

時下,又是花椒的豐收季。日前,走進關嶺自治縣花江鎮,在該鎮峽谷、壩山、木工等多個盛產花椒的村子,當地椒農或在林中採椒,或在沿街售賣,伴著花椒的椒香與張張喜悅的面龐,一副豐收圖繪躍然紙上。

花江鎮峽谷村是“板貴花椒”的發源地,自90年代坡改梯發展花椒產業起,貧瘠的石漠大山之上長出了片片“綠色銀行”,不僅有效治理了石漠化,改善了當地的氣候生態,老百姓也通過種植花椒,與貧窮徹底道了別。

“我村家家戶戶多多少少都種有花椒,目前全村近3000畝花椒林,有2000畝已經挂果投產,每年每戶平均要增收2萬元左右。”該村村支書鄧登彬是地地道道的峽谷人,從小在大山裡長大的他,見証了花椒產業的興起和擺脫貧窮歷程。他表示,村子裡的花椒大戶在市場價格良好之時,一年要賺10余萬元,這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趁著中午氣溫稍低,椒農王山美與老父親坐在家門口將早上剛採的花椒一一去除枝葉,不時有車輛從攤前經過,都會帶上幾斤。“我們‘板貴花椒’麻味足、香味濃、品質好,年年採的花椒都不愁賣。”王山美說,花椒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每到豐收時期,上門訂購的商家都絡繹不絕。

老椒農李德學、潘順飛夫婦,種植花椒已經十幾年,提及發展花椒帶來的改變,不善言辭的老人用質朴的話語說:“原先吃飯穿衣都成問題,通過種植花椒,現在不僅吃穿不愁,家中還建得起房,娃娃也讀得起書。”

“目前村裡的花椒主要還是商家上門收購,大伙也通過微信、QQ等方式進行宣傳。下一步打算嘗試通過電商平台進行線上銷售,線下主動開拓市場,形成訂單銷售的趨勢。”鄧登彬說,隨著村子花椒的相繼投產,以及精品水果產業的逐步挂果,打通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說峽谷村是傳統“板貴花椒”的發源地,那麼壩山村、木工村就是花椒新技術革新的示范點。

2016年,該鎮花椒遭遇產業瓶頸,許多花椒樹出現樹齡衰老,產能下降的問題,種植管護技術也停滯不前,畝產從過去的300斤下降到100至150斤,畝產值從過去4000元下降到1500元左右,椒農們逐漸失去發展信心。

為此,當地政府認真分析原因,主動尋求提質增效的“破冰”良方,最終在重慶江津找到了花椒科學改良新技術,並組織村、組干部和椒農、貧困戶到該地學習。

作為首先進行技術改良的壩山村,簇簇墜在枝頭的飽滿花椒就是成功改良的最好証明。該村種植大戶曾德春家中有數十畝改良后的花椒林,這讓他在前兩年賺了不少錢,帶領村民們一同發展花椒的信心也格外足。

“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花椒價格略有下滑,但總體銷售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在曾德春看來,科學技術的改良,不僅使花椒產量獲得大幅提高,后期採收也變得十分便捷。他告訴記者,在改良前,花椒的採收最讓椒農們頭疼,需要一顆顆採摘,往往一天下來隻能採幾斤,既費時又費力。技術改良后,椒農們手持專用剪刀,連枝帶葉與花椒一同剪下,成捆搬運進行銷售或直接烘烤,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縮短了採收時間,提高了出產效率。

走進木工村合作社的花椒種植基地,數十名務工村民正在加緊採收。村支書童連果告訴記者,正在基地中務工的群眾都是周邊村寨的,本村村民每家每戶都在採收花椒,沒有時間到合作社務工。

“我村共有4300畝花椒,其中4100畝是農戶自種,基本都是老樹進行技術革新,一經改良便能直接進入豐產,平均畝產達到800斤,產量比原先翻了好幾倍﹔村合作社發展的200畝今年哪怕是初挂果,畝產也有400斤。”童連果表示,鎮黨委政府考慮到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市場和價格都有所影響,主動擔當搭建產銷渠道,由縣平台公司以每斤8元的收購價進行集中收購,如果椒農自身有渠道可以賣出高價,也可以自行售賣。

據他介紹,發展花椒產業並且進行新技術改良,讓當地很多貧困戶通過自身發展成功實現脫貧。

該村貧困戶趙信順,家中人口眾多,幾個孩子都在讀書,家庭條件負擔大。雖說種有幾畝花椒地,但管護不科學,產量也不高,隻能靠他打些零工幫補,日子過得相當清苦。

2016年,由鎮黨委政府牽頭搭線,該村村支兩委組織群眾到重慶江津學習,趙信順正是其中一員,他學習回來后對新技術很是認可,加上鎮、村兩級后續又多次聯系老師到村進行實地指導培訓,讓他更有發展的動力。

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他吃苦耐勞,敢拼敢干,短短數年便將花椒產業發展至20畝,自己還建了烘干房。“烘干后的花椒,能賣七八十,哪怕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也能賣到四五十。”趙信順說,之所以成功實現脫貧,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幫助,讓他從新技術裡找到了新出路。

“現在我們村的土地幾乎全部種滿花椒,人均收入從前些年的4000元增至8000元。目前花椒產業初步成效已經體現,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將放在產銷對接上,為椒農們開拓更多的新渠道。”童年果說道。

據了解,2014年以來,花江鎮結合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大力種植花椒17700畝,目前全鎮花椒種植面積近3萬畝,挂果面積達15000畝。通過花椒產業的推進與發展,不僅讓椒農們穩步增收奔小康,也讓這片山高石多,土地貧瘠,石漠連片的貧困地區,形成了生態與經濟的“綠色屏障”。(文/圖 高智)

(責編:羅彬月、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