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裡村村民採椒忙。 |
仲夏時節,遵義市紅花崗區野裡村裡活力四射,片片田地中,辣椒植株迎著陽光,在黑色覆膜的保護下長勢興旺。辣椒基地裡,首批成熟了50多畝青椒,個大翠綠地挂上枝頭,幾個村民拖著背簍,彎腰熟練地扶住苗、撥開葉、摘果實。
“大家摘的時候要小心,不能折斷莖干,影響后一茬兒辣椒的收成。”野裡村黨支部書記何慶忠緊隨在採椒的村民后面,耐心地叮囑著。
何慶忠介紹,后移栽的460畝線椒和小米辣還要等上些時日才能“登場”上市。“我們和蝦子鎮的一家辣椒採購公司深化合作,每年由他們提供種子給我們種植,還負責收購。預計今年基地的辣椒產值有250萬元,收益在150萬元左右。”
而辣椒收成后,收益的30%將用於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土地入股農戶的分紅及基地的管理成本,剩余的70%全部注入村集體賬上用於發展。
2017年,野裡村村集體的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向村民流轉租用田土,建起辣椒種植基地,發展起訂單種植。這兩年,基地規模連年擴展到512畝,在解決50多戶村民就業務工問題的同時,還吸引帶動了其他村民加入辣椒種植隊伍,全村現有辣椒(含基地)1950畝。
“我們村地勢偏高,以前種一些當季蔬菜,等我的成熟了,早就是大上市賣不出好價錢了。如果種晚熟菜,產量又上不去。”蔬菜種植的收入總是鼓不起自己的腰包,這是曾經困擾脫貧戶魏富美的頭疼問題。
而去年,魏富美在村支兩委關於調減低效農作物的宣傳引導下,種下了不到5畝地的辣椒,“意外”收得2萬多元錢。嘗到了辣椒種出的“甜”滋味,她今年把自家全部的9畝土地都栽滿了辣椒。
“現在村裡村外的路也四通八達的,我種得再多,也好拉出去。再不濟,村裡也能幫著銷售,我心中可不慌。”魏富美放放心心地盼著辣椒收成。
脫貧戶黃真琴是家裡主要的勞動力,主要靠在基地務工和種地收入來維持家庭開支。以往,她家地裡的作物主要以玉米和時令蔬菜為主,種有少部分辣椒,供自家食用。
“種包谷的話,一畝地最多能收益1000多元。去年別人種辣椒,種得差一點每畝都能收3000多呢!”看到像魏富美一樣的村民,用辣椒種出了可觀的“真金白銀”,黃真琴今年也種了5畝朝天椒。
黃真琴說,自己從前種蔬菜賣,來回得花運費、耗精力往城裡跑。而現在她種辣椒,還可以搭上辣椒基地的銷售渠道,在村裡就賣得出去,收益上來了,也撿得方便。
在野裡村,越來越多的農戶看准辣椒種植來把明致富方向,村支兩委也合計著引進一家辣椒制品加工生產廠落地,給辣椒出村帶來更多可能,“我們預計在三年內把全村辣椒種植面積擴大到4000畝,把辣椒產業打造成為引領全村產業振興的‘主力’。”何慶忠說。
當下,放眼望去,紅花崗區金鼎山鎮、海龍鎮、巷口鎮、深溪鎮等地的在地辣椒正競相成熟,田間地頭一派夏收的熱鬧景象。隨著農村產業革命的深入推進,該區選種發展高效替代作物,現栽種辣椒共3.02萬畝,發展標准化基地16個,建設辣椒示范村2個,培育職業椒農501戶。
同時加大辣椒產業支持力度,對種植辣椒1畝以上的精准脫貧戶、10畝以上的職業椒農和100畝以上的示范基地給與不同程度的資金直補﹔採取集中培訓和實地指導相結合的模式,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培訓710余人次,提高了農民的種植能力,激發了種植興趣﹔並強化示范帶動,建立區、鎮、村三級示范基地,推廣規模化、標准化種植方式,帶動辣椒產業持續做大。(文/圖:趙 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