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村產業興旺、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大方縣以“兩帶三治”為載體,強化黨建帶強和合作社帶富,通過“四個三”模式,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實現富民強村,提速鄉村振興。
堅持以上率下,“三個課堂”夯基礎
做好示范課堂。建立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縣委副書記鄉鎮片區聯系、縣四大班子成員具體指導聯系村居示范點制度,下沉指揮員一線督戰,指導鄉鎮、村居抓好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工作。目前,整合各類資金7955萬元,實現集體經濟創收2367萬元,培育打造市級示范點10個、縣級示范點29個。
做實理論課堂。採取分級分類培訓,通過電視電話會、發放培訓資料等方式,由縣牽頭部門對鄉鎮、縣直單位主要領導、村支書主任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工作進行培訓,各鄉(鎮、街道)對村兩委、合作社管理監督成員等進行培訓,深入解讀省、市、縣等政策文件,進一步規范合作社組建運營。目前,印發應知應會2000余冊,培訓干部及合作社管理人員等13000余人次。
做細實踐課堂。遴選208名專業技術人才和553名“土專家”,組建29個技術服務隊,採取“1對1”“1對N”方式,精准匹配各類專家到村服務,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實現技術團隊全覆蓋,切實轉變群眾發展觀念和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群眾懂得種、種得好,合作社建得好、能帶富,保障村級集體經濟快健康發展。目前,共開展技術服務3740余次。
堅持深度融合,“三個優勢”壯筋骨
組織聯建抱團發展。創新組織方式,探索在產業相近、地域相鄰、資源互補的行政村之間組建聯村黨組織6個。在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32個,在合作社上建立黨組織29個。推廣“黨支部+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實行聯產聯營、合股聯營,發展種植、養殖、旅游開發等產業項目。
資源聯享強筋壯骨。搭建農村產權縣級交易平台,推進七權同確,完成286個村(社區)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股份量化、登記賦碼等工作,建立村集體出資、村干部墊資、吸收社員資金、上級扶持資金、引入第三方投資、企業擔保融資和微型企業“3個15萬元”扶持政策等“多元組合”的籌資方式,有效解決發展資源資金不足問題,為合作社帶富增收夯實發展基礎。截止目前,清理資產總計7.08億元,完成組織成員身份確認22萬戶92.43萬人。為村集體合作社申報農業產業發展項目、扶貧資金項目95個,扶持資金4909萬元。
幫扶聯動共同富裕。持續抓好抓實東西部協作,在往年度基礎設施幫扶、教育幫扶、互派挂職干部等基礎上,重點圍繞派遣管理專家(發展顧問)、開展技術服務培訓、建立銷售平台、鄉村旅游推介等,建立“三平台一機制”,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推進東西部協作項目實施。2020年廣州市劃撥幫扶資金3010萬元,幫助果瓦鄉、達溪鎮建立2500畝茶場,幫助八堡鄉發展1400畝花椒種植,幫助理化鄉發展1000畝獼猴桃種植,幫助興隆鄉建立辣椒生產烘干線等,為大方產業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持續給力加油。
堅持問題導向,“三大工程”促發展
實施“頭雁工程”強動力。配好“頭雁”,滿盤皆活。縣鄉兩級分類對各村(居)進行調研評估,調整不勝任村支書37名,選派74名優秀年輕干部到村任職、613名農村后備力量和致富帶頭人充實到村“兩委”班子。在黃泥塘鎮、綠塘鄉、鼎新鄉等鄉鎮,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形式,選拔70余名優秀的大中專畢業生跨縣、夸鄉鎮到村任職主任助理,為基層干部隊伍和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實施“產業工程”增活力。圍繞《大方縣農業產業化發展“3+2+N”工程實施方案》《大方縣今冬明春暨2020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等文件實施,借助全縣發展蔬菜57萬畝(辣椒20萬畝)、經果林18萬畝、中藥材13萬畝、食用菌3.5萬畝。種植馬鈴薯40萬畝、皂角6萬畝、茶葉1萬畝產業結構調整機遇,實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同步發展、同步壯大。
實施“市場工程”硬實力。建立內銷鞏固、外銷做強戰略。大力推行農超、農校、農醫、農企對接的縣內直銷模式,銷售額達1.4億元。積極搶抓“互聯網+”發展機遇,發揮“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優勢,圍繞農產品“黔貨出山·風行天下”行動,依托農工黨中央、各民主黨派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等資源,拓展渝川黔、粵港澳、華中、華東等市場﹔用好“烏蒙農商城”等電商平台,借力千喜鶴集團、江楠果蔬等龍頭企業,搭乘“電商快車”,實現帶富增收。目前,實現50余種農特產品網上銷售,年銷售額2.3億元。
堅持綜合施策,“三項機制”強保障
用好政策激勵“指揮棒”。制定下發《大方縣創新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工作方案》,推進扶貧資金折股量化,按村集體佔10%、村集體合作社佔20%、貧困戶佔70%進行按股分紅。對合作社管理人員非機關事業單位下派干部的,在合作社分配的純收益中提取10%的資金作為合作社管理人員的獎勵資金。對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達30萬元以上、且增幅達10%以上的村(社區),上報市級爭取扶持獎勵資金。目前,全縣村集體經濟積累達1.06億元,23.5萬社員增收2721.88萬元,分配資金1905.3萬元。
建好風險防控“壓艙石”。在村集體合作社年度經營總收入中提取盈余收益的20%用於生產規模擴大和經營虧損彌補。結合全縣20萬畝辣椒產業發展,打造合作社連片種植示范基地245個,每畝補助獎扶資金350元。同時,加強種植風險因素分析,幫助購買自然災害保險,最大程度保障合作社和農戶利益,讓合作社放開干、群眾放心種。
樹好考核獎懲“方向標”。建立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月調度、月通報”工作制度,動態督查考核內容納入各鄉鎮、各幫扶單位年度目標考核加減分事項。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縣委定期組織觀摩,看縣級領導督戰指導是否到位、幫扶單位協調服務是否到位、鄉鎮村居是否重視落實到位、看推進進度及成效是否明顯。對工作嚴重滯后的單位及責任人,將按有關規定嚴肅追責問責。對工作表現優秀、增收帶富效果顯著的,同獎扶資金挂鉤,並優先推薦評先選優。(石大牛 龍海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