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夫婦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2020年01月09日10:01  
 

筆者來到德江縣合興鎮合朋社區的移民搬遷安置點,認識了一對“特殊”的夫婦。

丈夫,患小兒麻痺后遺症,走起路來一瘸一拐,重活累活難以承擔﹔妻子,雙眼失明,隻能做些簡單的家務。盡管自身條件不能改變,但是他們沒有選擇放棄,也沒有坐等政策,而是選擇用勤勞的雙手,改變現狀,創造幸福的生活。

他們,就是合興鎮合朋社區的鄭義、冉東維夫婦。

“你們快進屋坐,我手上有藥水,我兒子給你們泡茶去了。”筆者走進安置點的一家盲人按摩店裡,妻子冉東維正在忙著給客人拔火罐,雖然不能看見,但是每個步驟都嫻熟流暢,毫不費力﹔丈夫鄭義則在一旁忙著為客人補鞋、穿線﹔廚房裡,剛放寒假的一對兒子,正在忙著擇菜、做飯。

這樣看似平淡的生活,離不開黨恩的惠澤和夫婦二人共同的努力。

2000年,經人介紹,“家境”相當的兩人,喜結良緣,共同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也開啟了兩人攜手共創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那個時候想著我們都是殘疾人嘛,早點成家了,以后也相互有個照應,屋裡大人也放心些。”說起當初嫁給鄭義,冉東維略顯羞澀。

婚后,冉東維先后生下兩個健康的兒子,給這個家庭增添了人氣,也為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帶來了許多開支。

“孩子一天天長大,每天都要用錢,我們就千方百計地想著要做點事情抓收入,讓這個家庭維持下去。”鄭義告訴筆者。

婚前在合朋街上學過幾天修鞋手藝的鄭義,想著靠補鞋掙點錢,於是便請求家中的老父親,給自己買了一台補鞋的機器,在合朋街上擺起了路邊攤給人補鞋。

“剛開始我不會使用那個機器,針爛了我不會換,我就趁趕場天跑去德江城裡,在那裡坐著看人家修了一天,學會了才回來的。”鄭義一邊縫補鞋子,一邊打開了話匣子。

雖然鄭義很快就在合朋街上有了一個謀生的行當,但是每天拖著一個補鞋的機器風裡來,雨裡去,正常人徒步幾分鐘的路程,他卻要走將近一個小時。

“以前我家住在合朋社區一個很偏僻的地方,那裡到處都是亂石窖,交通很不方便,出門做點生意也困難。”提起以前的居住環境,鄭義毫不避諱。

在合朋街上有了一個“攤位”,鄭義卻不滿足於此。他一邊偷學著妹夫用來送水的電動三輪車,一邊在心裡暗暗有了新的主意。

“我想買個車,從我以前生病不能走路的時候就想。”鄭義為了圓夢,也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不顧家人反對,貸款5000元買下了一輛電動三輪車。

“我們開始是堅決反對,畢竟他腿腳不利索,開車怕他拿不住啊!”說起當初勸阻鄭義買車,妻子冉東維還是十分介懷。

鄭義雖然腿腳不利索,但是學東西特別快,電動三輪車最終也被他順利拿下。“有了這個車,在鎮上幫別人拉東西增加點收入也好啊。”通過在鎮上幫別人轉運貨物,鄭義當初買車的本錢早已掙回。

孩子逐漸長大,家中僅60平方的磚房再也容納不了一家四口,鄭義雖急在心裡卻也無能為力。

2014年,經過精准識別,鄭義一家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了易地搬遷、教育資助、低保、殘疾補助等政策,在合朋社區擁有了一套一樓一底的新房屋,一家人搬進了新家,住上了新房。

走進鄭義在合朋社區安置點的家中,一樓門店寬敞亮堂,順著客廳進去,沙發、電視、冰箱一應俱全,潔白的牆上,懸挂著搬遷前后的房屋新舊對比照。妻子冉東維前期在縣殘聯的幫助下,進城學習過盲人按摩,並順利考取了資格証,於是兩人合計,在安置點開起了門店,做上了生意。

“這個店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有一兩千的收入,加上我們還有低保、殘疾補助,一個月也是一千多,還給我們解決了兩個公益性崗位,一個月也有一千多的收入,我們自己還年輕,多做點,這個日子是會越過越好的,現在我就隻想兩個兒子好好讀書,長大了回報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鄭義堅定地說道。(張星星 張小川)

來源:銅仁日報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