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系列报道(一)

贵州民族大学:发挥人才智力优势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龙章榆

2021年05月14日14:19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贵州民族大学在三都县中和镇设立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金玻摄
贵州民族大学在三都县中和镇设立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金玻摄

【编者按】70年筚路蓝缕,70年弦歌不辍。作为新中国创建最早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贵州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紧跟时代脚步,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5月17日,民大将迎来建校70周年,人民网推出“贵州民族大学建校70年”系列报道,全面呈现学校7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

焕然一新的美丽村庄,蓬勃发展的富民产业,洋溢着幸福笑脸的群众……行走贵州省镇远县,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甩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昂首阔步迈向全面小康新生活,每个人都信心满满。

“脱贫攻坚是民生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必须以‘一盘棋’的思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量,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贵州民族大学信息与数据中心副主任黄介武说。

作为民大驻镇远县扶贫工作队队长,2018-2020年期间,黄介武曾带着自己的6名队员,在镇远攻坚最贫困村寨,啃“最难啃骨头”,助力该县如期实现脱贫目标。2021年4月27日,民大继续派出12名驻村干部,扎根镇远基层,为该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新的“民大力量”。

事实上,与镇远县结对帮扶,只是贵州民族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70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坚持立足贵州、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和特殊需求,扎根基层、建设桑梓、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坚持问题导向 深入推进共建合作  

取马尾、绣图案、挑丝线、补纹样……这是贵州马尾绣传承人韦应丽每天工作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见她将1根白色丝线和5根马尾搓在一起,不一会儿,一根类似琴弦的预制绣花线完成,凭借着精湛的绣技,一幅幅绣品在她手中栩栩如生。

“自从民大在三都建立了教学实践和研习基地,为水族马尾绣的设计和产品研发带来了很多新想法和新思路。”韦应丽说。位于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的贵州省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而有着上千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则是三都县民间水族妇女独门手工刺绣绝活。

然而,由于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杂,成本昂贵,在产品化的过程中缺乏设计和创新,致使该产业在发展中遭遇瓶颈,如何让这份“指尖产业”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当地干部和群众共同的期盼,而这份期待,在民大和三都县的合作共建中看到曙光。

2020年12月21日,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秉承“优势互补、协调创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当天,民大还在三都挂牌成立了“博士研究生研习基地”“硕士研究生研习基地”和“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聚力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和生态保护等各方面,携手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教育元素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元素,这也为马尾绣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在贵定县,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赛博盟微粉工业有限公司共建的产学研创新基地正在高效运转。该基地充分发挥了民大在矿产资源加工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重晶石提质、包覆性重晶石、矿山废水综合利用等多个项目转化,在重晶石资源提质及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校还结合地方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的科学技术研发,形成知识产权,获得科技成果,为地方和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在镇远县,贵州民族大学与镇远县人民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也结出累累硕果。2018年以来,该学院以“扎根本土,服务民生,因需而智,问需育人”为建院理念,立足镇远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通过现场教学、创业指导、实地观摩等形式,开展了产业培训、技术服务、产销对接、基层党建等多方面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该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高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通过合作共建,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地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用人方案,地方和企业也可以通过高效的管理模式及运营理念,及时查找自身的不足,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表示,作为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建校70年来,始终坚持发挥党和政府“智囊”的作用,瞄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创新导向,深入开展校地、校校、校企、校团、校警等五个合作共建。

截至目前,贵州民族大学已经与全省60多个市(州)、县(市、区)建立了紧密互惠的校地合作关系,把教研与实训的课堂延伸到田野、工厂和社区,推动师生走向扶贫扶智、文化建设第一线,培养了大批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发力学术科研  着力打造反贫困“智库”

“反贫困智库要发挥作用,一是要有长期合作、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二是要上接天线,参与国家层面脱贫攻坚理论研究与实践;三是要下接地气,开展扎实的田野调研;此外,还应有举办和参与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的丰富经验,以及转化研究成果、提交政策建议报告的能力和通畅渠道。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年努力发展并初显成效的领域。”说起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的常规工作,院长黄路如数家珍。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示范区和样板省,在全国的脱贫攻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如何更好地推进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亟须探索出更多反贫困的规律及经验,为国家和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体系改革及完善提供参考。正基于此,贵州民族大学的反贫困智库建设伴也随着贵州反贫困事业发展逐步推进。

2011年,在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的关心和支持下,贵州民族大学成立了“中国西部社会建设调查研究暨实验中心”,后更名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并获批“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协同创新中心”。

“目前专家团队稳定成员有20多人,来自省内外8个研究机构和高校,具有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以多学科协作、多地区资源整合为主要特点,团队成员能在较短时间对研究对象展开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政策研究、行动研究等‘四维一体’的贯通式智库型研究。”黄路说。 

从2000年“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四个县域个案田野调查点之一——贵州省镇宁县分课题”开始,团队成员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研究人员每年至少共同合作开展一次调研,截至目前,完成了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递交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 6 份,多份报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人批示。出版专著 6本,其中,《政治制度优势与贫困治理》被国务院参事室与中央文史研究馆合办的《国是咨询》2018 年7月刊向中央全书推荐,后荣获2020年国家扶贫办组织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成果征集活动”一等奖。

专家团队作为主要学术力量,支持研究院策划和筹办了多次关于扶贫与发展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四次参与承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的“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生态文明与开放式分论坛”“生态文明与反贫困主题论坛”“生态文明与反贫困高峰会”,连续被评为优秀论坛。

从2017年开始,专家团队全面参与国家层面脱贫攻坚经验总结,先后承接了国家扶贫办委托的在山东、云南、青海、贵州等地的专项调研,在参与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和减贫发展研究领域的工作和成效获得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的肯定。

“下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们的主攻方向,立足‘十四五’,我们也将迎接更多挑战,为此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增强系统思维,以更加开放的意识、改革的精神,持续为贵州的社会建设与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黄路说。  

攻坚最贫困“堡垒”  让致富之花开遍苗乡侗寨

聚焦脱贫难度最大的3乡(镇)10村,派出学校22名得力干将,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实施大小帮扶项目157个,这是2016年民大与镇远结成帮扶对子以来,贵州民族大学交出的“成绩单”。

为了助力镇远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民大充分发挥学校在干部培训、人才培养、科技兴农等方面综合优势,在产业选择、村民培训、技术服务、资金筹措、产销对接、基层党建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基层群众的“幸福指数”。

“这几年,报京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基层党建等各方面都实现大踏步前进,不仅寨子更美了,大家的荷包也鼓起来,村民们走在路上都觉得更自信了。”说起报京近年来的变化,该乡党委书记何洪道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报京乡曾经是国家一类贫困乡镇,全乡共辖6个行政村,11300余人,侗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以上,境内山高坡陡,耕地稀少,土地贫瘠。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全力解决群众急愁苦盼的事情,成为民大赴镇远帮扶工作所有队员的使命和初心。

“只有沉下身去调查研究,才能掌握基层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所急,帮助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解决实际困难的好方法。”在报京乡报友村驻村近3年的第一书记王胜坤说。

以镇远所需,尽民大所能,帮到点子上,扶到关键处。4年多的时间里,贵州民族大学不断深化“一二六”战法,通过实施“一个行动”“两套方案”“六个专项”,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个行动”,即聚焦农特产品实施“校农结合”行动,把群众的“菜园子”向高校师生的“菜篮子”转化,打造农特产品进校园新样板;“两套方案”指的是通过因地制宜实施以“短平快”为特色的产业扶贫方案,推进花椒、水果、蔬菜、林下养殖、小米及小米酒等产业发展;同时实施“基层党建+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乡村振兴”长效脱贫方案,构建充满活力、平衡发展、持久长效的攻坚战法。

“六个专项”包括了专项规划、专项培训、专项扶志、专项助学、专项助困和专项助农。学校结合镇远县报京乡、金堡镇民族民间文化和自然资源等特点和优势,通过“专项规划”谋篇布局引领发展,“专项培训”统筹抓好脱贫攻坚相关培训,“专项扶志”引导群众转变思想,“专项助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专项助困”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专项助农”服务农村产业革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更离不开兢兢业业扎根于基层的驻村干部。”面对乡村振兴更为艰巨的任务,贵州民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林表示,乡村振兴工作需讲究方法,既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更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加强党的建设。接下来,民大将会继续参与到镇远及全省的乡村振兴建设中,汇聚更强更大的力量,为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增添动力。

(责编:唐杰(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