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完善社会服务品牌创建支撑体系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立足安顺,服务贵州,打造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能力。
安顺学院博物馆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聚焦人才培养这一主责主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提升师生服务能力。引导师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深入基层社区、企业和乡村,开展人员培训、横向研究、科技合作和社会咨询服务。提升融入地方能力。坚持开门办学、校城融合的理念,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向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开放实验室及仪器设备;逐步向青少年和广大市民开放文化体育场馆,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积极借助地方公共服务、文化等设施,开展教育教学,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地方主战略能力。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一批服务“三农”的专业人才,推出一批服务“三农”的科研成果,对接一批服务“三农”的合作项目,建立一批服务“三农”的合作基地。提升智力支持能力。提升教育咨询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努力为安顺市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做出积极贡献。提升培训能力。提高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质量,加大地方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
实施民生保障行动计划,完善民生服务支撑体系
全力破解财务瓶颈,确保民生福祉,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师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着力破解经费困难。一是提高增收能力。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对内优化盘活学校资源,拓展财务收入渠道,挖掘资产增值潜力。加强精细化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压缩“三公经费”。对外坚持项目导向,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鼓励校属各部门(单位)主动对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发挥优长,参与社会服务,增加经济收入。完善校友联系机制,多方筹措办学资金。二是化解债务压力。主动争取省、市支持,通过政府化债、银行贷款等途径,积极化解债务。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盘活学校资源,争取社会投入,缓解资金压力。
积极回应师生关切。紧紧围绕师生吃、住、行、收入、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稳步实施民生工程,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保障,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一是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改善学生食堂服务质量,实施“暖心一汤”工程,为学生提供免费汤;提升学生公寓管理水平,改善学生住宿环境,提升热水、洗衣、烘干等服务质量。做好毕业生离校关怀工作。二是确保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住房需求。三是规范校园车辆出入管理,建立校外车辆收费制度。四是兑现应发的绩效、教学科研奖励等,同时建立起奖勤罚懒的奖励绩效发放机制。五是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和增长机制,实现教师工作量与收入挂钩。六是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需求和师生利益,合理安排校园建设项目和进度。七是提升师生医疗保障水平,积极筹建校医务室。八是争取政策支持,解决教师子女上学难问题,谋划附属幼儿园、中小学建设。九是完善学生帮扶体系,多渠道拓展就业机会,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十是营造平安美丽文明校园。继续推进美丽校园建设,优化校园绿化环境,推动老旧校区基础管网和楼面改造,改造校园内老旧住宅设施,加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分步实施智慧校园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网络进教室。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实施内部治理行动计划,完善高效能治理支撑体系
遵循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办学活力。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决策、监督机制,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变“校办院”为“院办校”,坚持“宏观调控、权责下放、微观激活”的原则,从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切实扩大教学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确保学校各项工作依法依规运行。深化“放管服”改革。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积极争取省委、市委编办支持,合理优化调整内设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正向激励原则,完善绩效分配、校企合作、科研奖励、财务管理、社会服务等制度机制,解决办学活力不足、经费来源单一等问题。
会议强调,秉承“安道乐学,顺理笃行”的校训,坚持“一切要为师生打算,一切要为发展苦干”的办学理念,安顺学院将奋力拼搏,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优良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安顺学院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