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常晋 葛莹)笔者从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今年以来毕节市多方发力,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丰富产品供给。毕节加快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谋划43个项目纳入长征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规划,按照“点—园—带”逐步推进建设,第一期建设项目基本完工3个、启动实施项目8个。鸡鸣三省景区、大关盐号景区、枪杆岩景区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毕节段亮丽名片,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初步彰显。全市新增纳雍总溪河、金海湖旅游区、九洞天、大方油杉河、百里杜鹃跳花坡共5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今年省内新创建4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市州,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3家。百里杜鹃管理区通过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公示。
壮大市场主体。依托“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公共品牌,培育毕节市恒泰旅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等文旅商品龙头企业。全市研发、生产、设计、销售旅游商品企业达152家,年产值均达100万元以上;在景区、酒店、客运中心等设置旅游商品销售专区和专卖店124个,拓宽旅游商品销售渠道。截至目前,全市有乡村旅游经营户近10000户,农家乐5000余家,餐位数近5万个。直接从事乡村旅游人数达1.62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超过5.8万人。
激活文旅消费市场。开展促消费专项行动,组织旅游景区、酒店、精品民宿、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服务场所和文化旅游商品经营场所等共163家文旅企业申请使用惠民券,入驻“多彩贵州”文旅消费券电商平台;引导全市44个旅游景区、6条精品路线、216家涉旅商户企业进驻“一码游贵州”智慧旅游平台,提供旅游消费信息5000余条,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刺激文旅消费。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实施文化旅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8个,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织金洞至下红岩码头、黔西新仁乡至化屋村、大方至油杉河等旅游公路和阿西里西、九洞天景区慢行道,建成景区连接外部交通主干公路50公里,景区主干道2条21公里,生态旅游步道8条21.4公里;在毕节高铁站、大方高铁站设立市级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新建成旅游厕所61座,全市旅游厕所达到570座,百度地图标注率达到100%。百里杜鹃、织金古城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旅游度假区创建有序推进,百里杜鹃被认定为省级文化旅游服务产业集聚区。
创新宣传营销模式。跨省团队游恢复后,毕节市及时重启“百万老广游贵州·毕节旅游包列”活动,通过高铁列车冠名“百里杜鹃”“织金洞”“韭菜坪”景区,持续提升“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旅游品牌在川渝市场、广东市场的影响力。乌蒙演艺集团打造的《神奇乌蒙·花海毕节》专场节目赴青岛参加“第30届青岛国际啤酒节”驻场演出22天,为文化旅游宣传造势。
根据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预计,全市今年将实现旅游接待近8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00亿元,同比恢复均达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