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巍巍乌蒙风华茂 扬帆逐浪启新程

2021年06月01日08:24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春去夏来,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巍巍青龙山绿意盎然,延绵环抱着欣欣向荣的金海湖新区工业园。走进园区,随处可见企业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我们有职工500多名,生产的锂电池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非洲。”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张力中告诉记者,公司已建成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新能源锂二次电池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5000万只以上。

忆往昔,枯草荒坡无人问津。看今朝,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十年前,该工业园区所在地还是一片荒芜。现在,金海湖新区坚持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自身区位、生态、能源等优势,大力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培育新兴产业。目前,新区已入驻企业1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科技企业90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解决当地群众就业近4000人。

在黔西市黔希煤化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监控大厅随时有人通过大屏幕监测各生产现场、分析数据。“为打破产品单一不利于公司发展的‘瓶颈’,我们在延伸产业链上做了大量工作。”公司党群部部长蒲鉴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公司积极筹划建设5万吨碳酸二甲酯、30万吨甲醇、20万吨双氧水等项目,5万吨碳酸二甲酯和30万吨甲醇项目已完成项目备案,正紧锣密鼓推进建设。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毕节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本持平。尤其是2020年,面对突发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下降11.5%的不利形势下逐步企稳回升,扭负为正,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3.2%,稳住了工业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工业不断提质增效的同时,毕节生态建设亦稳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乌蒙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群众生活日新月异。

金沙县岚头镇三桥社区,10000多亩规模化管理的森林郁郁葱葱,生态茶产业、林下种养殖产业方兴未艾。上世纪末,为促进经济发展,该镇建有铁矿厂,大面积挖矿导致山间沟壑纵横,对生态破坏很大。步入新世纪,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当地开始组织群众植树复绿,把曾经尘土漫天的山野变成了如今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

“以前我们村满山都是黄土和杂草,后来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精品水果、茶产业,不仅生态得到极大改善,而且村美民富。”追昔抚今,岚头镇茅岗村老村主任付德一感慨万千。

初夏的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漫山遍野的林海环绕着青瓦白墙的美丽村庄,宽阔的硬化路进村入户,群众生活甜如蜜。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以“苦甲天下”闻名,群众过着“家家断炊、衣不遮体”的日子。

为了生存,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日复一日种树,把30多个尘土飞扬、泥石流横行的山头变得生机勃勃。生态环境改善了,自然灾害减少了,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好。2020年,该村5000亩林地进入国储林项目,全村共获得补贴611.8万元。村民马金学家一下进账7万多元,“对比以前的苦日子,现在是真的幸福!”

如今,海雀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规划发展中药材225亩、食用菌100亩、矮化苹果500亩,生态产业风生水起,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0元,村里90多户人家买了轿车。

生态建设成果硕,万水千山披绿装。

坐拥良好生态资源,毕节充分依托广阔的林下空间、良好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竹荪、天麻、冬荪等林下种植养殖业,基本形成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支撑的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过去一年,毕节完成刺梨种植50万亩、皂角50万亩、核桃提质改良60万亩。全市产皂角刺70.3吨、皂荚63.96吨,生产加工皂角精1388吨,产值达4.19亿元。

为激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毕节还培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997家,其中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714家、家庭林场34家、专业大户135户、林业企业114家。截至目前,该市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368.28万亩,产值达40.85亿元,带动农村人口35.41万人增收。

短评 坚守“两条底线”迎来发展春天

汪瑞梁

曾经,毕节是贫穷落后的代表。“苦甲天下”“一家四个人只有三个碗”,回首令人感慨万千。

如今,毕节是飞速发展、生态美丽的典型。从乌蒙之巅到乌江之畔,从繁华都市到千村万落,山水风光秀丽、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生活幸福。

飞雄机场通达134个城市,成贵高铁穿山而过,981公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1.12万公里通村路、1.464万公里通组路蜿蜒山间,一个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上硬化路……从构建“铁公机”立体交通大动脉到布满通村通组路“毛细血管”,曾经“偏远闭塞”的毕节早已振翅腾飞、通达四海。

32.48万人口搬出深山,130多万人摆脱贫困,198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149.77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解决,住房、用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今日的毕节,早已摘掉“苦甲天下”的帽子,广大群众正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十三五”时期,毕节完成营造林856万亩、石漠化治理841平方公里,280万亩森林纳入国家储备林项目,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基本形成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支撑的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格局。今日毕节,正奋笔疾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新篇章。

“十三五”以来,毕节工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煤炭产业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为26.4%,较2015年的42%下降了15.6个百分点。新型建材、大数据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现代化工等新兴产业在规模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达到26.5%左右,较2015年提升11.5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毕节农业总产值从507.33亿元增加到753.69亿元,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0家,建立专业合作社7229个,带动39.6万户群众增收。

一个个案例,一组组数据,反映的是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深足印,体现的是群众日新月异的生产生活变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毕节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大转身”。

回首征途多喜庆,前瞻曙光更催人。如今,毕节市正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责编:唐杰(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