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助力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一)

镇远县报京村:浴火重生谋产业 旅游发展盼“春天”

2020年12月02日11:38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走进青山环绕的镇远县报京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一排排红砖青瓦小楼坐落有致,村民们在各自忙碌着,一副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呈现眼前。“这几年我们寨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要多亏了民大的老师们,只要有他们在,我们心里就踏实。”很多村民说。

报京村全景。邓娇 摄

报京村民口中的“民大老师”,指的是李昭勇和黄介武。2016年,贵州民族大学对口帮扶镇远县报京乡,选派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深入扶贫一线担任驻村干部,李昭勇和黄介武就是其中两位。驻村期间,他们带着村民们夯基础、修道路、谋产业,浴火重生的报京村,也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报京鼓楼。邓娇 摄

夯基础 强产业 助力报京“浴火重生”

说起报京村,总绕不开那场毁灭性的火灾。作为贵州北侗地区最具侗族特点的村寨,2014年,报京村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致使全寨10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烧毁,很多村民的房屋都在那次火灾中化为灰烬。

“要让报京村真正获得发展,不仅要帮村民重新把房子建起来,把路修得更好,还要找准产业,真正激发起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连续两届的驻村书记,夯基础、强产业成为他们的发展共识。

为了帮助村民把生产便道建起来,李昭勇带领村干和村民通过多方筹集资金28.6万元,于2017年建成了村里的第一条生产便道,让村民开着车就能到田间地头,改变了当地侗族群众祖祖辈辈靠牛拉马驮搞生产运输的历史。2018年,刚到报京村报到的黄介武也同样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于是利用民大校友捐助、学校拨付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近30万元,对村民的生产便道、庭院、连户路等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极大地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为村民进行道路提升工程。黄介武 摄

报京村建成的生产便道。李昭勇 摄

报京的交通“天亮了”,可对一个没有任何产业支撑的“空壳村”而言,因地制宜谋产业、强产业,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只要村民看到有人搞产业有了经济效益,自然就会加入到发展产业的队伍中来。”李昭勇说。

因看准村民田仁富的养殖产业发展得不错,黄介武和村干便多次看望田仁富并积极与他沟通,鼓励将其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带动村民一起发展养殖产业。与此同时,积极帮助村民申请养猪、养鸭等先建后补养殖项目,惠及300余户贫困户。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富民强,接任驻村书记的黄介武继续迎头赶上,帮助村民建起鱼塘。2019年7月,鱼塘建成,总面积2100平方米,仅3个月就已获收益11000元。“今年投入的800斤鱼苗,产值达到7万元左右。”黄介武说。除了鱼塘之外,报京还将同步发展花椒等产业,以此带动更多群众稳定脱贫。

由驻村书记牵头建起来的鱼塘。 黄介武 摄

擦亮旅游“名片” 为可持续发展续航

“如果有朝一日报京村的旅游发展起来了,那我才能真正地放心。”对于报京的未来,李昭勇和黄介武有着同样的期许。

作为贵州黔东南州保存最完整的北侗民族村寨,报京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2014年的那场大火中,虽然有很多民居被损毁,但重建的村寨依然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同时,在该村的山腰上,还保留有一处传统的干栏式房屋。它们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独具特色,是报京侗寨最传统的木房。此外,在寨里矗立着的鼓楼则让整个村寨添加了更多韵味。

旅游兴村,成为报京人民浴火重生的又一出路。近年来,报京通过深挖民族特色,举办“三月三”等丰富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一些游客慕名而来。不过,由于报京距县城较远,旅游基础设施不太完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不愠不火。如何擦亮这张名片,带火乡村旅游,成了两任书记需要攻克的难关。

以文化为纽带,让民俗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和传承下去,让报京村的乡村旅游更具竞争力。为此,贵州民族大学除了对当地举办文化活动进行资金资助,同时还号召美术学院的学生,为报京村文化长廊绘制了专门的文化展板等,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此外,民大还加大了对该村的智力帮扶,希望为当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报京今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田仁富的家。 邓娇 摄

“如今报京脱贫了,我们也成了报京村的荣誉村民,这里会是我们永远都关注的地方。”李昭勇和黄介武表示。如今的报京,不仅山更青,水更绿,村子也更美了,村民们的荷包也跟着鼓了起来,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报京村委班子工作也更有干劲,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报京村一定会越来越好。(任洁 邓娇 潘小露 孙远桃 )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