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七星关:创新“群团”工作 造福搬迁群众

2020年08月07日15:49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群团工作者的志愿者为群主提供咨询服务。牟慧松 摄
群团工作者的志愿者为群主提供咨询服务。牟慧松 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占地1037亩,有安置房148栋7265套,以其单体规模最大成就其“毕节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最”的美名。

这是一条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6372户29001人从农村来到城市,面对“如何稳?如何融?如何富?”的问题,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抓住关键,创新思路,担当作为,形成群团工作“五个三”机制,走出了“不同于农村、有别于城市”的管理服务搬迁群众新路子。

“搬出来”,数以万计的山区贫困群众凭着一股勇气;“稳得住”,唯有用心用情方能实现“安家”更“安心”;“能致富”,更需一份助推力持之以恒。群团工作为群众造福。

众人拾材 群团发群力

“群团组织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满腔热情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柏杨林安置点由区级党带群团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统筹,“群团大家庭”成员包含区工会、团委、妇联等10多家区直单位,同时也得到社会组织和行业专家的广泛支持、参与,形成了强力的组织体系保障。

“今天来听这个讲座对我们老年人还是很有用的,以前我们吃东西是乱吃,听说什么东西好就吃什么,听了讲座以后我们就知道即使好的药材、营养品之类的东西也不能乱吃,身体需要什么才补什么。”8月5日,区慢性病防控专家在柏杨林安置点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了一场健康知识讲座,66岁的王贵甫最大的收获是“只吃对的,不吃贵的”。

“这是我们开展的第一期健康知识方面的讲座,以后我们还会邀请有关专家开展第二期、第三期......”七星关区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周遵林介绍,对搬迁群众的健康生活进一步的做好指导,引导他们注重饮食,合理膳食,是其在群团组织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其实,像健康知识讲座这样的服务只是众多群团服务中的一项。目前,柏杨林安置点立足实际,已经搭建了组织+政策+阵地的“三个体系”服务平台,并以“三个联动”聚集服务资源,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多方位服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上下联动争取到上级部门资金支持128万元,投入医疗、学业资助等项目10个;左右联动发挥群团部门和其他区直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和资源互补,确保服务服务无重复、不交叉、全覆盖;内外联动吸收街道优秀党员、团员、群众代表、行业专家、爱心人士丰富群团组织,配齐力量,壮大队伍。

“有了群团力量的注入,弥补了原来的一些服务死角和短板,我们对老百姓的服务面更宽了,服务方式更多了,服务质量更高了。”柏杨林街道党工委主任唐玉江表示,让搬迁群众感受到更高效、更便捷、更舒心的服务,更以服务激活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全体搬迁群众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生活,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一个龙头放水,多个渠道蓄水。如今,柏杨林安置点全力构建了点多面广触角深的大群团服务工作格局。

群团走心 换群众暖心

8月5日,在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新市民.追梦桥”群团工作服务站的希望小课堂里,一群孩子正在志愿者的辅导下写作业。

“在这里感觉很好,学习上有不会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讨论。无聊的时候也可以看一些课外书,或者和小朋友们一块儿下棋,还能交到很多好朋友。”暑假里,读六年级的段瑞雪每天都定时定点来到希望小课堂。

希望小课堂除了辅导孩子们学习做作业,还开设了音乐、绘画、手工制作和简单的英语口语课程,并针对这些课程配备了志愿者老师。早上一般是由老师给孩子们辅导作业、点拨讲解,下午是安排业余课程,有时组织观看电影。

“我在附近上班,娃娃没有人带,就送到这里来,孩子可以在这个地方学到一些知识,我们又可以放心去上班。很放心,一举两得。”搬迁群众陆永琴在扶贫车间上班,一天几乎时间照看孩子,“小课堂”帮她解决了“大问题”。

在学校正常上课期间,希望小课堂主要是下午16:30分开放两个小时,在学校放学和家长下班的空档时间帮助家长照看孩子,而在寒暑假时间则是全天开放。

“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学习和业余生活的小天地,为家长们解决搬迁就业之后的后顾之忧,实现上班挣钱与照管孩子两不误,这正是我们希望小课堂特别之处。”在柏杨林街道团工委书记黄娟看来,希望小课堂是一个学习室,一个游乐园,更是一个情感纽带。

像希望小课堂这样发挥“心”功能的服务阵地,柏杨林安置点还有很多,如日间照料中心、矛盾纠纷调解室、就业创业基地等,都实实在在地为搬迁群众送来了暖心服务。

尤其是日间照料中心,就整合了群团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力量,集中为安置点“老幼残”群体提供文体娱乐、医疗保使、心理琉导、关爱陪伴等服务530人次。同时,开设“长者饭堂”,为照料中心特殊群体提供低价用餐服务,为居家失能的老人开展低价配餐上门服务。

“三个重点”强服务内容,群团工作通过“法制维权”纾民困、“阳光护航”解民忧、“日间照料”暖民心,增强了群众的发法律意识,实现了对困难学子的帮扶资助,有效解决安置点群众就业时“老幼残”群体无人看管的难题。

群团“新”服务 群众新生活

搬,告别苦日子;融,开启新生活。

“点单”服务是什么?60多岁的搬迁群众周训才以前在农村从来没有听说过,而就在一天前,他却真实地享受了一次“点单”服务。

“我家过道和洗手间的两颗灯泡坏了,我修了好几次也修不好,你们能不能帮我修一下?”家住和美社区163栋504的周训才平常不是个喜欢麻烦别人的人,但自己实在不懂新式的灯换了怎么修,才跑来群体工作站一站式服务中心求助。

“老人家,不要急,您反映的情况我们登记好了,您先回去,我们马上联系师傅去您家里修。”一站式服务中心志愿者送走周训才后,立马联系安置点物业工作人员去了他家里。

原来,周训才家的两个灯泡不亮,是主线板坏了,在工作人员的一番熟练操作后,两颗明亮的灯泡被换上了墙。

“这下好了,敞敞亮亮的,干啥都方便了。”周训才说,以后遇到自己办不了的事情,首先就会想到找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来帮忙。

为搬迁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大事小事烦心事,柏杨林安置点群体工作站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置了点单、派单、接单“三个环节”,畅通服务渠道。

所谓“点单”,就是群众通过来访、电话、公众号留言等方式表达诉求和反应问题;“派单”就是一站式服务中心集中整理群众需求清单,将问题诉求进行分类,及时转交给相关部门办理;“接单”则是相关部门干部接到“派单”后,组织力量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相关事项。

“尤其是电话、微信诉求平台,直接打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让搬迁群众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就能把诉求第一时间反应到我们这里。”一站式服务中心志愿者胡杰介绍,这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了极大便利。现在,群团工作站已经帮助群众办结事项655项,正在办结230项。

群团服务,归根结底是让搬迁群众既快又好地融入新生活,为此,柏杨林安置点群团工作站着重从生活、生产、组织“三个融入”方面增强服务效率。

目前,安置点开播了“柏杨林之声”182期,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惠民政策、文明习惯的知晓率,提高群众对安置点社会治理工作的支持率。同时,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76场,让搬迁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共奔小康。(牟慧松)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