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茅草屋的光阴,穿梭猕猴桃林编织的光影。贫瘠与富裕的更替,把一个个金色的梦想延伸在箐口错落有致的村舍里。阳光照射在美丽的箐口小学校园,孩子们一张张阳光笑脸,像一枚向阳的花朵,艳艳地绽放,把过去的沮丧和没落,羽化成而今的图强与发奋。
今天的箐口小学,学校秉承“良好习惯,美好人生”为校训、“感恩怀德、勤奋有为”为校风、“寓教于乐、上善若水”为教风、“民主和谐、求真向上”为学风,学校师生精诚团结,共同拼搏,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呈现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化蛹成虫 凝心聚力办教育
凝心聚力破茧近六十年的涅火重生,箐口教育一路披荆斩棘,一起参悟重山隔断的岁月,把自信,挥洒成幸福的笑靥。李德芬、刘育英、张怀清、龙中成、彭启进,这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名字,在箐口人的心里,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五十九年前,办学的念想就在箐口人的心中萌发。箐口村小丫口组开明人士李仲全为了支持箐口办教育,不惜将自己一幢简陋的砖木结构破房捐献出来办学,后经全村百姓集资出力修缮,1961年9月,建成箐口第一所学校。
学校建成后,箐口村本土方圆二十里内还找不到一位会教书的先生,年仅二十岁的李德芬不辞艰辛从猫场街走到箐口,成为箐口小学第一位教师,她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播下知识的种子,播下她山区教育的梦想。
在李老师的感召下,1963年,刘育英、张怀清来到箐口小学任教,学生由20多人增加到80多人,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村级完小,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这让箐口村的老百姓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1979年,箐口村第一个高中生龙中成放弃了进县城务工的机会,毅然走上箐口小学的讲台,把自己的所学,化为知识的甘露,滋润在学生的心田。为了改善办学条件,龙中成主动把自己的新房子让出来办学,把箐口小学迁到家里,稳定了学校。从1979至1992这十三年间,在刘育英、张怀清、龙中成的辛勤耕耘下,学生稳定在100余人,为箐口村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破茧成蝶 栉风沐雨谋发展
2012年,远在云南昆明办学的箐口村人彭启进听说家乡的学校停办了,心里非常难过。他放弃外面丰厚的收入,怀着浓浓的乡愁,回到家乡,接下箐口小学。他说,箐口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教育丢不得。这个三十多岁的穿青人,凭着踏实的工作作风,忘我的敬业精神,进取的工作态度,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动了杭州都市行囊户外俱乐部,于2012年投资23.5万助学基金,修建了箐口小学(即现在的箐口幼儿园),从此结束了箐口私宅办学的日子。
办学第一年,学校共招收了两个班35名学生。那时学校只有四间教室、一间食堂和几十张课桌,其他什么都没有。刚分到学校的两个新老师,看到箐口的办学条件后,便拽着行李转身离去。彭老师听到新老师来了又走了后,便急忙追赶,在半路将新来的老师截了下来。当天晚上,经过通宵彻谈,才勉强为学校留住这两位新老师。
在彭启进的努力下,学校终于正式开班上课。村里的孩子们也能就近入学了。随着学校的学生不断增多,学校的班级也逐渐增加,学校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了,然而学校教师不足的问题也就日益突显出来。为此,彭启进多次掏腰包雇老师上课,彭启进的爱人也把每月打工的钱来支持学校,而彭启进从来没有领过学校一分钱工资,反把自家的积蓄花个精光。
2018年7月,积劳成疾的彭启进感觉腹部疼痛住进医院,经诊断为肝癌晚期,最后因为坚持送走毕业班学生而耽误治疗,再也站不起来了,学校因此又少了一位好校长。
虽说岁月静好,在箐口教育的路上,因为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振翅腾飞 攻坚克难逐梦想
2017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绿了箐口的山脊,箐口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今天的文明、和谐;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今天的花果山;昔日的吃不饱穿不暖,变成了今天的户户有余粮,家家有牛羊。箐口小学在这恬静的时光中,舒展着久违的微笑。学生走在清新而纯净的林荫小道上,感受箐口和煦的阳光,心境如同蓝色的水晶,透彻古今。
至今,大方县先后划拨资金达400多万元,为箐口村建起了漂亮的教学楼、学生食堂、厕所……从此,箐口村适龄儿童结束了无学校读书的历史。石头落地,箐口村几辈人的艰辛努力终于有了完美的历史性的答卷!
现在的箐口小学,占地66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95.61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占地431.87平方米,2018年8月20月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学校现有教室8间、教师8人、学生220人。学校设有图书室、计算机室、广播室、党员话动室、音乐室、少先对活动室、舞蹈室、书画室,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箐口村幼儿园占地2500平方米,入园幼儿58人。
站在校园,放眼四望,一串鸟鸣叩破的光阴,处处锦瑟。一阕山水吟诵的诗句,处处舒展着一幅水墨丹青的画意。致敬脱贫攻坚的春风,把曾经横七竖八的茅屋草舍,吹成了而今井然有序的青砖黛瓦;致敬富民政策的雨水,把曾经的乌烟瘴气,淘洗得月白风清;致敬精准扶贫的阳光,把曾经生冷和苦涩的日子,煮沸成宁静和安详。(万宽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