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至,风清气爽。5月12日至29日,受疫情影响延迟一个多月的贵阳市体育中考拉开大幕。对于贵阳市教育系统而言,这场考试,不仅考验着近5万名初三学生的体育能力,还考验着全市教育系统在非常时期,开展体育中考的组织力及执行力。
18个日夜,432个小时……近5万名初三学生参加,期间,零失误、零差错、零投诉!看似简单的一组数字背后,体现的是贵阳市教育系统在加快“教育立市”步伐过程中,克服重重压力,坚持开展体育中考的初心与决心!
考与不考
让科学进行研判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学生们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加之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复课后,体育课上发生多起危险事件,是否进行体育中考,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困难之下,部分省份做出取消中考体育考试决定,也有部分省份则明确表态,将取消中考体育长跑项目。
前有不可避免的疫情影响,后有多省停考的“前车之鉴”,贵阳考或不考?考试标准是否降低?一系列问题,令贵阳市陷入思考。
为了得出科学合理的依据,今年2月,贵阳市教育局在对20多个省市是否进行体育中考的原因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同时,积极与卫健部门及体育类专家联系,制定学生体能恢复方案,并在学生复学一段时间后,进行体育模拟测试,了解学生疫情过后体能恢复情况。而教育系统还以学校、班级为单位,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身体及心理情况。
最终,经过综合分析,贵阳市教育局冲破重重禁锢,不怕担责,迎难而上,做出坚持体育中考的决定。
按照相关制定方案,贵阳市教育局提出,学校可以在上午第一、二节课的黄金时间安排体育课,通过渐进式地增加体育训练,消除和释放疫情给学生带来的压抑和影响。
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中考,贵阳市近5万名学子参加考试,在没有降低考试难度的情况下,实现零失误的目标,同时,“三区一地”考生个人考试成绩平均分同比高出0.5分,再创历史新高。
这一结果也验证:在社会、家长、学校的共同支持下,贵阳坚持体育中考,是正确的选择!
安不安全
用汗水递交答卷
疫情的发生,增加了今年体育中考的“难度系数”。如何保证学生的健康安全,市教育局开始制定方案,周密部署。
过往十八天里,每一项举措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考试前,为了减少疫情期间交叉接触,贵阳市制定相关方案,将以往“三区一地”考生集中统一考试,改为各区(市、县)在相同时间,各自组织学生统一考试。
为了避免突发意外,在贵阳市统一协调下,贵阳市急救中心每天安排一辆救护车和不低于3名急救人员驻守体考现场,对考场上疫情防控和突发疾病的学生及时救治,同时在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对体考学生优先就诊,极大地确保了学生的生命安全。
为了降低考生在考试途中感染病毒的可能,考试期间,贵阳市还开通体育中考直通车,统一办理学生乘车备案手续,并由直通车直接入校接送……
根据统计结果,经过精细部署,贵阳市在体育中考期间,实现零差错,未出现一起安全隐患。
公不公平
“大数据”当“裁判”
在这场备受关注的体育中考中,贵阳市利用大数据,让各环节阳光透明,从而实现了“零投诉”。
考试一定要遵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教育系统内部,贵阳市根据“择优”、“区域代表”、“回避”等原则,从各区(市、县)教育局、各学校推荐的人才库中,选拔相关人员作为体育考试监考人员。其中,选派业务强、有经验的体育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并从疫情防控、考场设置、规范操作、身心关爱等方面,在考前进行了4轮培训,确保在考试过程中,一个标准做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
为了加强考务纪律监察,贵阳市教育系统还抽调组织纪律强的党员干部担任各组考务监察,安排专人对每个测试项目的测试工作全程监督,确保整个考试过程操作规范,公平有序。
为避免外部干扰,各区(市、县)考点则实行封闭管理,其余人员禁止入内,以保证体育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肃考风考纪。
除了一系列“硬核”措施护航,今年的考试过程中,贵阳市还运用大数据手段,让一批“电子裁判”上岗,以确保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尹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