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天门村:为乡村振兴保留“根脉”

2020年05月27日14:1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榕树翠竹掩映中的天门布依古寨
榕树翠竹掩映中的天门布依古寨

错落的吊脚楼、古朴的青石板、大榕树下小广场、红米梯田里正在插秧的布依人……5月25日,笔者一行沐浴着沥沥细雨,走进水城县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乡天门村。因为连续两天的一场及时雨,天门村群众早早地就背着水稻秧苗下田了,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乡村美景。

虽然群众下田了,家里只剩老年人,但布依村寨美观古朴的吊脚楼仍然引起笔者的兴趣和关注。

“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整治,我们在其它村都是给群众修建结实耐用的混凝土砖房;在天门村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保护并维修木质吊脚楼;这个工作既要修旧如旧,又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可说是难上加难。”花戛乡乡长朱培源如是介绍。

水城县城往南14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花戛乡天门村沉淀着光阴和文化的痕迹,十几代布依人自给自足地生存繁衍着。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次地质考察,天门村才逐渐被外界所发现和知晓。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共有大寨、小寨、坪寨、新寨、鸭场、滚塘6个村民组,现有270户1156人;天门村被吴王山、鸡冠岭、木乍岩三座大山包裹着,高耸的大山和浩荡北盘江挡住了村民外出之路,也保护着布依文化在这里汩汩流淌,一如山涧的清泉,光阴荏苒岁月静好。

布依族同胞居住的房子多为依山傍水、逐水而居,木质吊脚楼的建造就地取材,布依巧匠利用山地斜坡撑低补高建造了栋栋吊脚楼,以悬空方式获取更大建筑空间,柱与柱之间以榫头衔接,形成上中下三层,一层圈养牲畜,二层村民居住,三层堆放粮食和杂物。吊脚楼透气通风,冬暖夏凉;既可以防止毒蛇和猛兽袭击,又能防止牲畜被盗丢失。

2014年11月,天门布依族村寨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七部委认定为全国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并在文件中明确“抓紧建立村落档案,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保护文化遗产,探索开展保护性修复试点……”省、市、县、乡几级政府将保护与发展作为天门布依古寨的头等大事来抓好抓实。

近些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修建房屋时偏好混凝土砖房,部分祖祖辈辈居住的吊脚楼被拆除,村寨里的吊脚楼由原先的265栋减为131栋。

混凝土砖房当然坚固耐用,但是吊脚楼是古村落的根、布依文化是古村落的魂,如何传承和保护好“根”与“魂”,政府部门需要牵头。发展旅游与保护文化并行不悖,以发展天门村文旅产业为抓手,保护并修复吊脚楼,将混凝土砖房逐步拆除并迁出天门村。

乡政府制订了整体景观改造和建设规划,天门村党支部书记刘忠稳等村干部在一线抓落实。村里的木质吊脚楼大多年代久远,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歪斜和腐烂,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结合花戛乡“三改三化”、“透风露雨整治”等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吊脚楼进行修缮,逐步拆除已建的砖瓦房,并严禁在吊脚楼群的内部和外沿修建砖混建筑。

天门村鸭场村民组的吊脚楼比较集中,记者来到村民陆胜文家;他家在前几年已经把吊脚楼拆除了,自建的砖房不美观、实用性也不好。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驻村轮战队决定利用好较少的资金,帮助他家恢复吊脚楼。

天门村店子村民组的群众已经整村采用砖混建筑,店子组拆下的木料被轮战队发现,就购买并运输到陆胜文家门口。轮战队帮助陆胜文家,把购买来的吊脚楼木料按照传统样式重建;房梁、墙壁等部位还购买了全新木料装上去;经过大半年修葺;陆胜文家消失十来年的吊脚楼原地“复活”了。包保天门村的副乡长黄维告诉笔者:“按照目前的木材价格,全部买新木料来重建陆胜文家一百多平方米的吊脚楼,大约需要20万元;但是通过购买店子组拆下的木料,将陆胜文家吊脚楼全部恢复,只花了4万元;不仅陆胜文对此千恩万谢,还在鸭场村民组恢复了一栋传统民居,为下一步的乡村旅游奠定了好基础。”

陆胜文家吊脚楼,堂屋里原来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地方,张贴着几代国家领导人的画像;门前一幅对联“宏图大展兴隆院,泰运恒昌富裕家”,横批“感谢党恩”;这正是陆胜文等布依族同胞的共同心声。

天门村共有100多株古榕树,最大的一株在村西口,这株800多年的古榕树树冠覆盖整个小场坝,村寨凡有重大事项和涉及民生的问题,村支书刘忠稳都会召集村民在古榕树下商议。记得他第一次给村民们说起,上级要求保留修缮吊脚楼以及拆除砖瓦房的事情,遭到村民们的强烈反对,大家对此很不理解:别的村都是政府鼓励村民从老房子搬到砖瓦房,偏偏天门村还要维修保留吊脚楼。大多数村民认为砖瓦房比吊脚楼更坚固更耐用,王天雄就是其中一位。

老木匠王天雄家的吊脚楼有130多平方米,是村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吊脚楼。王天雄年轻时前后花了5年时间才盖起这栋吊脚楼,听说村里要开发旅游产业,便打算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盖起混凝土砖房。砖瓦房才修到1米多高,就要被拆除,王天雄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

“我住了一辈子的吊脚楼,现在想换小洋楼住住。”70多岁的王天雄不顾村里的反对,执意要把砖瓦房建好。刘忠稳找王天雄协商了十多次,只要一说拆除砖瓦房,王天雄便不理睬不答话。原本支持吊脚楼修缮工作的村民们变得摇摆不定,一些原本支持恢复古村落工作的村民在领取了政府补贴的维修经费后迟迟不肯买木料动工;人人都在观望,看看王天雄家的砖瓦房能不能拆除。

刘忠稳一天几次地往王天雄家跑,村支两委考虑王天雄是老年人,并且修建砖瓦房的钱是王天雄编簸箕卖,一点一点攒起来的,愿意适当补偿拆房的损失。但是老人执意不肯,对补偿金额也不满意。干部们跑多了,老人干脆一大早就躲到山里编簸箕,晚上睡觉时间才回家。

刘忠稳第二次把村民们召集到古榕树下,给大家详细说明了村寨发展旅游产业的大好前景:发展旅游产业是为了让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要把旅游产业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老祖宗留下的吊脚楼不能丢,本民族的文化不能丢。部分群众想要住砖瓦房,政府完全理解,已经安排了40亩土地建造集体安置房,想要住砖瓦房的村民可以搬迁到安置房;愿意住吊脚楼的就配合政府一起维修木房子,吊脚楼维修好了,受益的仍然是本村群众。一席话终于解开村民们的心结,王天雄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拆除修了一小半的砖瓦房。本村群众对吊脚楼或是砖瓦房,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一度停滞不前的吊脚楼修缮工作终于有了突破,接下来将对村里集中统一修建的牛圈猪舍和公厕进行改造,村民们又有了新的担忧:人畜分离固然好,生活环境干净清爽许多,但是万一晚上牲畜被偷走怎么办?刘忠稳笃定地告诉大家:“村寨这次改造,在24个隐蔽之处安排了摄像头和报警器,谁敢动歪脑筋,马上抓个现行!”村民们这才吃下定心丸,高高兴兴参加脱贫攻坚的“三改三化”。为了提升天门古村落的品味,道路硬化不是简单地使用水泥砂浆,而是就近开采来青石板,铺设在原有的泥巴路上。不仅道路变得干净平坦、美化亮化,还大大提升了村寨的民族风,最大限度地平衡了人居环境改造与古村落保护的关系。

村居环境改善之后,在各级的帮扶下,天门村群众大力发展刺梨、乌笤、精品水果、红米种植等特色产业,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仅种植有机红米一项,目前有农户104户种上了高产值的红米,覆盖贫困户42户176人。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市、县的支持下,改善交通大环境,让海内外游客通过高速公路就能到天门村旅游,把古朴自然的布依古村寨和壮美的北盘江风光呈现给游客,也让各族群众通过旅游服务业发家致富。”花戛乡党委书记周 金信心满满地规划天门村未来的旅游发展之路。

返程的山路上,笔者一行遇到了天门村保洁员陆仕严,65岁的他正精神抖擞地清扫村寨的旮旯角落。他告诉笔者,自己作保洁员每月有1000元工资,加上低保和养老金,家庭生活越来越富足和睦。以前在家务农的收入太低,自己跑到昆明打工,每天30块钱,除去吃住,每个月只能从牙缝里抠出五六百块钱,在外漂泊还整天担心家人老人,现在守着家门口挣钱真是喜不自禁啊。(文/图 周泓汛 张楠 文俊)

(责编:罗彬月、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