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写与审美须规范

2020年05月22日14:11  来源:南方日报
 

据媒体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将递交《关于加强汉字书写审美应用规范管理》的议案,针对当前汉字书写、审美、应用种种乱象,提出加强整治低俗书写、培养书写审美的建议。

现在提到“书法大师”,有时候会略带一点嘲讽意味。所指不是垂名书法史的欧颜柳赵、蔡黄米苏们,而是一群异常活跃的当世奇人。奇在书写工具,弃笔用刀、用针管、用头发,甚至不惜全身蘸墨打滚,仿佛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摘花飞叶皆可伤人”。奇在创作手法,单纯写字是万万不能的,必须要蒙眼写、倒立写、边写边吼、边写边打拳,不仅要墨渖淋漓、力透纸背,还要墨汁四溅、力破纸背。尤其让人称奇的是他们的“书法”作品,像定时打孔,像一团乱麻,像小儿涂鸦,唯独不像是汉字。

这不是书法的创新,而是对汉字的羞辱。

汉字发展至今,字形体例多有变化,然则各有规矩。秦篆婉而通,讲究端庄匀停、形如玉箸,汉隶朴拙中直,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磔;颜筋柳骨文法迥异,但无不法度森严,行书各有飘逸之态,也都逸中求平。就连看似最“潦草”的草书,经简化的笔画结构也是约定俗成,稍经研习便可以发现秩序与美感。反观前文所述“大师”作品,连字都不是,还自命“创新”受到追捧,不知秃笔成冢、洗砚染池的先代书家会作何感想。

“书法大师”走红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一些人习字小有名气却没有突破,于是踏上看似是捷径的歪门邪道,摆噱头博人眼球,赚取名利;其二,追捧者捧的并非是书法,而是组织活动、拍摄视频带来的流量,众所周知流量可以变现;其三,如代表所言,“书法文化传承断代,社会普遍缺乏书法艺术的基本常识和基本的书法审美能力”。三者结合在一起,“书法大师”和他们的奇葩作品不断涌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人们未必看得起各路“大师”,但却很可能浸淫于这种社会氛围,更加不在意汉字的书写及审美传承,尤其是未成年人——鬼画符都能被追捧,写好写坏都无所谓吧?“字如其人”是老黄历了,打的字长得都一样,何必辛苦练字?“大师”被追捧含有水分,网上各种粗制滥造不合书写规范的“手写字体”不断飙升的下载量却没掺假。

汉字书写与审美亟待规范。汉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不注重书写,提笔忘字还在其次,如果连文字都认不得,妍媸都辨不清,如何能读得通典籍,理解文中一字褒贬、微言大义?如何传承并发展书法艺术?文字也是历史文化乃至精神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审美价值极高的三大行书为例,创作《寒食帖》的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但见乌衔纸”一句末尾拖笔,写的是去国之人的怅惘;《祭侄文稿》的背后是安史之乱,以章法谨严著称的颜鲁公不计工拙一气呵成,足见成仁取义的忠愤;《兰亭集序》字与文皆剔透疏朗,飘逸之余却表达了与东晋崇尚讲玄、斧凿做作之风截然相反的入世态度。重视汉字书写,更是重视文化根脉本身,培养对汉字的审美,培养的也是认同与归属。

要规范汉字的书写、审美与应用,代表所说可以从整治各种低俗书写、培养书写审美两方面同时着手,笔者深以为然。王献之已经那么努力了,还被点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我辈情何以堪?(文/王梓佩)

(责编:罗彬月、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