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化移民新区航拍图 |
听说以前有个小镇被叫做荔波县的“小香港”。
白天,集镇上车水马龙,做生意、在矿厂工作、在街上闲逛的人汇聚于此,最多可达数万人;夜晚,整个小镇灯火辉煌,上千人涌入录像厅看当时最流行的电影,夜市的喧嚣混杂着食物的香味,繁华程度甚至超过县城。此地名为立化,位于荔波县和广西环江县交界处,在许多地方公路都还没修通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立化乡就已通了火车,绿皮车呼啸而过,带走一车又一车满满当当的煤矿,留下一笔又一笔让人过上小康日子的财富。
这就是当年立化乡在荔波县内提前奔小康的原因。荔波县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曾经是贵州煤炭的重要产区之一,而立化乡所在的地方可开采煤炭总量占了整个荔波县的三分之一,可谓是随便在山上挖个洞都能采出煤来,可想而知能够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立化乡就开始大力发展煤炭经济,到八九十年代时,立化乡产生的收入支撑着荔波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了名副其实的“领跑者”,1991年实行“建并撤”,立化乡变为立化镇,城镇建设当然也是超前的现代化。
这个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小镇,几乎具备了当时所有最“摩登”的符号。市场上流通着各类新奇玩意儿,孩子们用的学习用品花样百出,女人们身上穿着最新款的服饰,不少人家买了收音机,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通过电波传到小镇居民的耳朵里。当地人谈起家乡,脸上从不掩饰骄傲;外界的人谈论起立化镇,多少都带些羡慕的神色。
向大自然借的东西,总有一天要还,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后来也在立化应验。
富裕的煤矿资源吸引了大量开采者涌入立化,广西大型国企红茂矿务局在此设置茂兰矿区驻地,大大小小的煤窑也有上百个,全镇有80%的人都从事着与煤矿开采相关的工作。长达近20年间,城外处处都响彻着煤矿开采的隆隆声,城内则是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因煤矿开采而塌陷的田土、放肆砍伐树木后剩下的一片荒山、流进河里的黑色污水……与埋在地下的黑色“黄金”相比,这些都是人们愿意付出的代价。
满目疮痍,立化镇就像一个被吸干了血的老人,却无人听见他的呻吟。人们来了又去,带走大批财富,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煤矿,产量也日益下降,开采留下的伤疤刺痛着这片大地。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环保的呼声越来越响,关井压产的工作在全国各地展开,非法开采的小煤窑被严厉打击,“煤老板”们作鸟兽散,一时间大小煤窑全部取缔、关闭,到了2000年,只剩下几个煤厂。
曾经热闹的集市,渐渐变得冷清萧条,越来越多的矿工随着绿皮火车一去不回。时代的变革无人能挡,2002年,广西的红茂矿务局申请政策性破产,虽然有另一家企业来接手,但也挡不住煤炭产业的衰落。在不少人还没回过神时,曾经的小康生活跌落谷底,不少家庭因此返贫。
如果没有后来的转变,那这注定是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自然反噬人类的放肆入侵,人类也开始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向大地借了20年的飞速发展,立化人用种树来还。
虽然很多人在煤窑大量关闭后的3到5年中依然无法接受现实,不愿转变思维务农,转而选择外出打工,但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之下,仍有一部分人开始有意识地种树,煤炭的黑色逐渐被绿色取代。松树生长缓慢,过去需10多年才可采伐,经过不断改良,如今立化种下的松树5至8年即可采伐;杉树利用范围极广,8至10年可采伐;作为造纸的绝佳材料,经济桉树的种植在当地最为广泛,如今已有数千亩,生长速度也极快,4至5年即可带来收益。
2000年后,每逢过年,在外打工的人们回到家乡,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种树苗、施肥、管理,就像为家里做一个几年内的短期投资,做完这些年也过完了,他们又回到浙江、广东等地继续打工,如此循环,探索出另一条生存模式,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更让当地人坚定地走上这条新路。
光秃秃的山渐渐披上了绿色的外衣,留在家乡的人们又回到地里,农田便也恢复了活力,虽然过去的繁华已烟消云散,就连那条每天响彻汽笛声的铁路也已荒废,但立化渐渐有了另一种属于泥土的、绿色的喧闹。
2014年,撤镇设村,立化又改变了行政属性,更名为立化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220户817人,贫困发生率为38.23%,仅靠种树和外出务工也不足矣让当地人脱离贫困,农村产业革命的东风刮进立化村,更多种养殖产业为当地人带来收益,脱贫攻坚队入驻立化村,开展了大量工作。
桑苗育苗基地、三角梅花卉、蛋鸡养殖陆续进驻立化村,木材加工厂也开了起来,提升了经济林带来的收益,甚至还有专供国内外高端化妆品、药品等渠道的马蜂养殖产业。
韦开典是荔波县委宣传部副部长,5年转战3个村开展扶贫工作,擅长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何梦宾是退伍军人,在黔南州生态环境局工作,做起事来雷厉风行,2019年7月底来到立化村任脱贫攻坚队队长。前者在立化村帮扶期间,争取资金建立了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广播系统、开展移民新村亮化工程,进行村庄环境整治、举行春节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后者作为立化村联系帮扶点单位黔南州生态环境局派出的队长,对村容村貌进行整顿改造。此外,他们还与广西联动,共同争取资金,于2019年7月正式启动开挖建设瑶寨至广西驯乐乡大吉村公路,打通两省交流的“最后一公里”,硬化过的公路如今已通车,广西段今年也将实现硬化。
桑苗育苗基地、三角梅花卉、蛋鸡养殖陆续进驻立化村,木材加工厂也开了起来,提升了经济林带来的收益,甚至还有专供国内外高端化妆品、药品等渠道的马蜂养殖产业。
从千疮百孔的“黑”,转变为漫山遍野的“绿”,这里的人们经历过经济发展的高潮,也跌入过产业萧条的低谷,改革必然经历阵痛,找对路子挺过去就能迎来蜕变。(文/图 彭芳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