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开启全域旅游新引擎 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2020年05月14日16:01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彝族风情小镇
彝族风情小镇

彝心彝意客栈、海坪陈家大院、悠悠民宿、半山客栈……在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野玉海景区海坪千户彝寨内,一家家客栈农家乐让村民迈上了致富路。

今年46岁的村民刘文德有两个身份,白天他在景区观光火车站做巡道巡线的水电技工,每月有3000工资。结束景区水电工的工作后下班了,他是农家旅馆老板,他家的旅馆有5间房屋,2018年4月底投入运营。

“我家有六口人,老家有10多亩地都流转了,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加上养羊,收入也就够家里的开销。”刘文德说,2016年8月搬到安置点,在景区的帮助下,这两年他把新家空余的房屋分隔成小房间开起了农家旅馆,旅游旺季,几乎每天都住满游客。

忙碌的不光是刘文德,他妻子赵凤现在景区烤洋芋一条街租了小门面,做起小吃生意,遇上节假日,常常忙到深夜。赵凤现坦言,现在一家人每月的收入有七八千元,日子很幸福。??

“这几年,随着野玉海景区知名度的提高,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生活变化特别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住进新家,不光环境好,还能在景区做小生意、开旅馆,能有稳定收入。”野玉海管委会工作人员说。

短短几年时间,野玉海景区“云端小火车”、玻璃栈道、旱滑场变成了旅游新网红。野玉海景区通过景区建设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实现附近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达2000多人,使大量普通劳动力年收入数万元,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致富。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野玉海景区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充分挖掘人文文化培育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正是水城县文化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

地处乌江和北盘江分水岭地带的水城县,素有贵州“高原明珠”之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水城县围绕凉爽气候品牌、典型的喀斯特高山峡谷地貌、绚烂的民族文化等资源做足文章,深入挖掘地理气候优势和民族文化潜力,巧妙打出气候牌和文化牌,成功打造夏季避暑、冬季滑雪、彝族火把节等在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拳头产品。

2019年,水城县全县旅游总人数达924.93万人次,同比增长31.97%;旅游综合收入完成58.47亿元,同比增36.52%。旅游人数和收入连续几年呈现“井喷式”增长。

乘着水城县全域旅游发展东风,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吃上了四季“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水城县积极发挥旅游吸纳就业能力强,行业门槛低,就业选择面广的优势,创造大批就业岗位和商机。贫困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景区周边实现了新就业,旅游产业已成为水城县脱贫攻坚战略中一支有效补充力量。

“全域旅游之风”不是“一夜之间吹出来的”。近年来,水城县通过自筹、整合、招商、融资等渠道,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大力建设改造景区景点及周边基础设施。全县各景区的游乐设施、接待设施、道路、通讯、供电等硬件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一批国家级旅游景点应运而生,景区已由“一枝独秀”变成了城乡“遍地开花”。

目前,水城县有国家级旅游资源区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红色旅游点5个,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旅游点10个,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旅游住宿床位2000张,旅游车辆座位数达1600座,特色旅游餐饮企业160余家,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图/文 邓运)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