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为村民演示如何开箱起垄以及注意事项。贵州大学溪山融媒中心供图 |
“养不养得活,卖不卖得脱,划不划得着?”
近日,贵州大学沿河县产业技术作战队队员、动物科学学院生猪养殖专家张勇在黑板上写下这三个问题,叩问前来参加培训的沿河自治县中寨镇移山村农民朋友们。
据作战队队长、动物科学学院专家陈超介绍,3月23日以来,贵州大学作战队分为3个小队,系统开展辣椒产业“百人团、万人训”,围绕全县茶产业进行加工环节基础培训,扎根两个深度贫困村打造特色示范点,谱写了一个个支农、助农、爱农的“春天故事”。
谱写“乡村课堂”故事
烈日当空,却挡不住村民们学习的热情,中寨镇水田村附近200多名老乡齐齐守在田埂边,等待蔬菜团队的专家来为他们进行集体培训。
从开厢起垄到土地施肥到覆膜整合,每个步骤、每个细节,贵州大学蔬菜团队张万萍教授都用通俗易懂的话一一解释:施肥要施足——她比喻说“小孩吃饭要吃饱”,土地吃饱很重要——她比喻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接地气的话语得到了农户们的认可。她还邀请农户“直播交作业”,现场规范农户操作,纠正农户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专家教得深入细致,村民听得津津有味。有的村民拿出笔纸边听边记,有的村民频频举手提问求解,被笑称为“下一个老干爹”。农户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模式能更直观地解决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好满足他们的种植技术需求。
系统开展辣椒产业“百人团、万人训”,是贵州大学沿河县产业技术作战队的“头号任务”。2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到沿河县调研时表示,贵州大学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扶贫、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沿河自治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使沿河县更好地融入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革命主战场。3月20日,贵州大学沿河县产业技术作战队正式成立,一个个“乡村课堂”在沿河县22个乡镇铺展开来。
——“乡村课堂”教种植。按照统一部署,作战队辣椒产业培训分队计划用10天时间,培训沿河县10000名农民种植辣椒。以贵州大学辣椒产业服务团队为主,组织200名师生分成14个小组,每组由教授、博士、硕士及本科生组成,分别下沉到不同的乡镇开展蹲点帮扶。作战队创新培训方式,录播在线“云课堂”,通过视频课程培训农民。3月29日开始,针对336个村,由沿河籍学生继续用网课集中培训每个村一名技术“明白人”,服务家乡。
——“乡村课堂”讲养殖。作战队生态畜牧业分队对沿河县的养殖产业进行了技术培训和指导,特别是深度贫困村黄池村和岩园村。在黄池村蛋鸡养殖场,面对养殖户提出的鸡群患病导致死亡,用药成效不显著的问题,作战队队员王文亮老师仔细检查该养殖户正在使用的兽药,发现兽药可能是假药,他现场教授养殖户使用国家兽药综合查询APP对药品二维码进行扫码识别,以辨别真假。养殖户感谢说:“多亏了专家及时指导,让我们至少避免了20万元的损失。”未来几个月,作战队将持续在黄池村和岩园村蹲点,完成对周边养殖户中蜂、山羊、肉牛以及肉蛋鸡的养殖技术的系统培训。
时间紧凑任务重,马不停蹄往前冲。专家们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收获了农民们的点赞。作战队副队长、贵州大学陈卓教授结束培训后,人群中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家主动提出合照时由她拉着第一排队旗,老人家说:“现在社会好了,专家都来我家这教我们种辣椒,能不能我来拉哈旗子?”陈教授欣然点点头,亲手将“博士村长”团旗的一角光荣地交给了这位老人家。
谱写“博士村长”故事
专家教授敢放手,“博士村长”能担当。“博士村长”是作战队的中坚力量,共吸引了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大家把课本所学运用到田间地头、转化为现实需求。
他们扎根农村,争做学以致用的“先行官”。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崔小芝、张明华和郭勇自发前往沿河县极度贫困村——岩园村和黄池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他们结合本地农户的养蜂方式和科学的养蜂技术,向当地农户提出“科学养蜂,快速扩群”的建议,帮助农户提高经济效益;针对本地养鸡农户的养殖规模,结合即将投建的养鸡场项目,开展了肉鸡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对参与现场培训的养殖户进行了人员统计,收集养殖户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及时向作战队专家反馈。
他们意志坚定,做反哺乡梓的“领头雁”。沿河籍茶学院“博士村长”冉乾松,带领本地茶学本科生常住土地坳镇木坪村专业合作社茶厂,根据实际制作采摘标准培训青年投入到茶叶加工,根据茶园实际生长情况制作茶园管护实施方案,及时跟贵大专家线上沟通寻求指导。“我本科是茶学专业,研究生阶段学的是农业与种业专业,具备一定茶叶相关的理论知识。正值沿河县脱贫攻坚冲刺阶段,我要尽己所能帮助家乡的茶产业复产,为家乡茶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他们独挑大梁,做研学结合的“引路人”。农学院思南籍李亚东同学独挑大梁参与到“博士村长”中,对沿河县捷克村30余名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并对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讲解,真正做到研与学相结合,把自己的学识挥洒在贵州的大地上。在沿河县勤俭村,李亚东带动其他几位同学来到田里,拿起锄头,从开厢到覆膜,边讲边向围观的村民做示范,以行动解答村民问题。“人要不服老,跟着社会跑”,在金山村,一位60多岁的村民看到“博士村长”下乡对辣椒种植进行培训指导,自己也抡起锄头干得格外积极,一边说着这句话,一边带动其他村民劳动起来,众人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厢给挖好了。
谱写“感恩奋进”故事
“春天故事”吸引了沿河籍贵大学子的参与热情,一大批沿河籍涉农学院本科生做宣传、发材料,成为了团队骨干。“春天故事”还吸引了很多非沿河籍贵大学生和非贵大学生的参与,例如作战队在中界镇石柱村时,附近的两名贵大非农学专业本科生同学自愿参与进来,帮助作战队开展宣传工作,大家一起谱写春天里的“感恩奋进”故事。
培训过程中,村民们的认真好学深深地感染了团队师生。中午烈日高悬,种植辣椒的叔叔阿姨们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却依旧认真听讲。“叔叔阿姨们非常感谢我们的培训,还说很有收获,这让我们觉得我们的付出是有效果的,希望经过培训后的她们家辣椒能高产。”进行培训的同学说道。
第四组学生符磊表示:“作为一名沿河人,一名在外求学的大学生,能为家乡作一点贡献,我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在贵州大学辣椒产业服务团队耿广东教授和吴拥军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在课堂里、书本上习得的知识用于实际田间耕种,让我们收获满满。”
还有同学说:“经过这几天的实践学习,我们不但了解到家乡的发展情况,而且也学到很多辣椒种植的知识。在这特殊时期,我们能成为这场战斗的战斗员,这是我们提升和成长的机遇,更是我们实现青春价值的最佳舞台。作为贵大学子,作为地地道道的沿河人,能有机会助力家乡发展既是我们的荣幸,更是我们的使命。”
专家教授们 “言传身教”,在田间挥起锄头做示范;山路蜿蜒,带队的闫见敏老师几次晕车,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个村的培训;真心爱农,陈卓教授一接到附近村民的电话,马上撸起袖子往村里赶。
同学们奔走在田间,挥洒着汗水,却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而一股责任之感、骄傲之情萦绕于心。他们纷纷表示,作为在校学生,还没有能力替家乡添砖盖瓦,但通过辣椒种植集中培训这种方式支农助农,为自己家乡献上一份绵薄之力。相信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脱贫攻坚最终将会迎来胜利的曙光。(贵州大学溪山融媒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