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高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贵州省大方县探索向城市社区选派“第一书记”的有效路径,激发城市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
顶层破题开“良方”。一是高位推动抓落实。坚持以“大党建”为统领,县委主要领导深入城市社区调研,对社区突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通过“党建+”提升当前疫情防控和长期城市治理作出指导,要求高效统筹、精准投放各种力量资源,聚焦城市社区薄弱环节,补齐治理短板。印发《关于在城市街道中心城区选派社区“第一书记”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通知》文件,对选派社区“第一书记”进行指导和规范,确保政策保障到位。二是建强体系强基础。健全城市基层治理联动机制,落实辖区55家县直单位包保责任,实现治理系统推进、区域协同、共同发力。创新网格化管理,以楼栋、集中小区、居民小区为管理单元,将32个城市社区划分为196个单元网格,选优配强196名熟悉社区工作、沟通能力强、服务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网格员队伍。同时,制定《网格信息管理清单》,对网格员实行清单式管理,做到精细化定格、专业化定人、清单化定责,形成城市社区管理“一张网”。三是“三级联动”增动能。构建县、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打造区域统筹、条块结合、上下衔接的“一对一”互帮党建品牌,以社区党组织为“轴心”,整合驻区单位、在职党员、非公企业、群团组织等服务资源,实现党组织共驻共建同向发力,互通共荣;辖区各党组织拓宽工作领域,变原来的“单一”服务党员到“综合”服务居民,做到服务同步协动、同频共振,形成全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建强队伍选“尖兵”。一是精准选人。按照“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业务水平较强、熟悉党建工作”的标准,结合日常考核、部门推荐、会议研究等方式,精准选派32名社区“第一书记”,其中,县直机关选派14名,街道选派18名,打造了一支讲政治、会发展、善治理、口碑好的城市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严把准入关、调整关、管理关,社区“第一书记”对社区各级组织负领导责任、对各项工作负第一责任,派驻时间原则为1年,每月在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22天,驻社区期间工作与原单位脱钩。二是集中培训。采取“集中训+线上学+线下带”方式,由县委主持开展集中学习3批次42人。搭建教育“微体系”,运用“学习强国”、“大方党建”及街道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县、街道、社区三级微信、QQ在线学习交流群,及时推送信息2200余条,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落实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按照“一对一”、“一对多”形式对社区“第一书记”进行全覆盖重点帮带,全面提升社区“第一书记”的综合能力。三是强化参与。推行社区“一核多元化”(即1个中心社区、N个特色社区)模式,整合资源力量打造功能齐全、服务到位、辐射周边的“中心社区”。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推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新型社区综合治理格局。做好文化品牌,针对辖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联合县文化、体育等部门,帮助社区组建歌舞团24个、演奏队12支、老年协会2个、书画队21支。
聚焦目标定“职责”。一是提升组织力。明确选派的社区“第一书记”坚持管大事,解难事,发挥好引导、示范、联络和桥梁作用,重点以建强组织为目标,指导社区党组织抓好自身建设,与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对开展党员教育和党组织活动,坚持教育阵地、培训措施、学习资料互用,推动党组织共驻共建、互联互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落实。目前,围绕疫情防控等工作召开党建工作联席会16场次,联合上党课14场次。二是提升凝聚力。以“两带三治”乡村治理改革试验为抓手,推进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共驻共建共享共治,建立社会治理联抓机制,利用新时代市民讲习所、文明实践中心、警民议事会等,合力解决社区在社会治理中发现的难点问题。结合“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模式,打造新型智慧“代办”和“服务”平台32个,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今年以来,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道”1200余人次,办理民生实事322件,化解矛盾纠纷53件。三是提升战斗力。坚持问题导向,以提高社区综合治理水平为核心,围绕服务中心,积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全面推行“菜单式”服务和社区协商“常态化”,构建“全域治理一张网”,推动社区治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职党员接受社区和职能部门双重管理,至少结对帮扶1户社区特殊困难群众,每月到社区开展一次义工;建立驻区单位和社区“周碰头、月例会”会议机制,对社区面临的各类问题进行联席会议专题“协商会诊”,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健全机制善“管理”。一是建全保障机制。派出单位与派驻社区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单位主要领导每季度不少于1次到社区开展调研指导,及时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派出单位为“第一书记”购买不低于10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并落实不低于1万元的驻社区工作经费,其他待遇与原单位干部职工同等享受。同时,多层次、多角度总结宣传社区“第一书记”的经验做法和成效,发挥先进典型在推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严格考核管理。聚焦社区发展目标任务,立足考准考实,建立量化考核、动态跟踪的“小考”和按季述评、年终考核的“大考”相结合机制,通过晒绩自评、群众测评、组织考评的考核方式,对社区“第一书记”抓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社区治理等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排名,严格落实相关奖惩,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准落细落实。三注重结果运用。社区“第一书记”的日常管理由街道党工委负责,采取定期不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及时掌握社区“第一书记”工作实绩表现情况。驻社区期满,由县委组织部、街道党工委和派驻单位联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提拔使用、评聘职称、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群众公认、作用发挥明显”的社区“第一书记”,作为优先提拔重用的重要参考。(项涛 石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