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草长莺飞,正是采茶好时节。
3月28日的青场镇初都村已是满目苍翠,200多名茶农腰挎竹篓,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园间,舞动着灵巧的手指,欢快地采撷着一棵棵嫩绿的新芽。
这是青场镇一年一度的采茶节。这一天,采茶人不约而同地身着艳丽的民族特色服饰,像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一样,带着虔诚,以最隆重的方式,感谢大地母亲的馈赠。
“门三道啰坎三道,山外客人好朋友,彝家姑娘小伙来采茶,采茶耶,采茶耶……”勤劳而智慧的彝家姑娘高华先将他们民族的《嗨酒歌》改编成《嗨茶歌》,在滔滔林海中唱出山区儿女的幸福和干劲。
“小茶一芽一叶,是一年中最好的茶,采摘时间也就一个月左右,我们每天都是早晨5点半就来地里采茶了。”5天前,初都茶园开采,雷建美一马当先,第一天就采了7斤2两,成为名副其实的“采茶王”。
雷建美是一位采茶能手,茶园产茶5年来,采茶,她一年也没缺席过,靠着勤奋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采茶本领,成为村民们争着抢着要学习的标杆。
比不了速度就比人多,村民王秀菊则带着一家四口人在茶园团队作战。“反正在茶园挣钱是按数量算,采一斤茶青挣25元钱,采得多、挣得多,我们人多力量大。”王秀菊的战术让她收获满满,前一天,一家四口人竟采了20多斤,挣了600多元。
山凭茶园绿,人借茶叶富。
一个村子,一片茶园,一群茶农,初都村以青山为笔,奋斗作毫,在慢慢群山中描绘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经济画廊。人在园中,园在村中,幸福日子攥在老百姓手中。
“今年的天气、阳光、雨水都很好,我们的茶青产量预计要比去年多出四五千斤,茶叶品质也更好。”初都村致富带头人王菊英8年前带着乡亲们在海拔1800多米的沙地、荒地里种下一片绿。
如今,这片绿摇身一变,成为初都人的“生态银行”。
乌蒙山上,一片葱茏,那是大山的颜色,带着生机与希望;初都河畔,流水作响,那是生命在歌唱,朝着梦想的方向。
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年,初都村出产的上等春茶在市场上已卖出1斤1000多元的价格,且供不应求;茶香不怕山路远。在规模达1000多平方米的初都茶厂,外地茶商甚至自己带来了最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守着茶园蹲点收购、加工。
“今年,我们这1050亩茶园预计可以产出5000斤左右干茶,产值预计有300多万元。”王菊英口中的数据是实打实算出来的。
初都村的成功,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中取得的。面对高山、坡陡、高海拔和交通滞后的恶劣自然条件,新时代的初都人克服道道难题,攻克重重难关,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智慧鲜活于绿色大地之上。
初都精神,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奋进诗篇,是敢于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砥砺前行。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初都精神在青场镇遍地开花,以初都白茶为示范,带动全镇茶产业在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迅速崛起,目前,青场镇已发展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
“全镇茶产业覆盖8个村,出产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干茶2万斤左右,产值超过1000万。”青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斌的发展思路清晰明了——生态养民、产业惠民、茶叶富民。
一阵春雨一层新,春分前后,青场镇满山遍野的茶树纷纷吐出嫩芽,千里翠绿中缕缕清香扑面而来。(牟慧松 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