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张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洛阳爱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扶持,开足马力生产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所需的核酸提取试剂盒。图为该公司员工将灌装完毕的核酸提取试剂盒封膜。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13个部门组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聚焦五大主攻方向、成立9个工作专班挂图作战、部署42个国家应急项目,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可诊、可治、可防的态势基本形成。”3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研发攻关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抗疫科研攻关工作情况。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重大斗争中,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科研攻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直面卡脖子问题
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人类同疾病较量需要科学技术这个有力武器,需要科研攻关拿出硬核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重申,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顾名思义,是指攻克某一尖端领域或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是举国体制下的产品。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效配置资源的同时,强调要维护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新型举国体制,我国陆续取得诸多科研攻关上的重大突破。
1月2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刊文展望新一年里科技界可能发生的10件大事,“中国建造全球第一台E级超算”荣登榜单。这种判断,正是基于对我国巨大制度优势的正确认识。
核心技术往往是卡脖子技术,挑战越是艰巨,越是需要发挥制度保障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
其实,此次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中,不管是快速组织由多个领域顶级专家组成的科研攻关组,还是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五大主攻方向后取得的积极进展,或是科研、临床、防控一线互相协调,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都凝聚着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面对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要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专家表示,这都需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来实现,比如“体系化”,就意味着化解这类风险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此时的科研攻关任务更急迫、更艰巨,更需要新型举国体制来推动和保障。
揭榜挂帅鼓励攻关
把冲锋号吹起来,更把集合号吹起来
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是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讲话中指出,“我在2016年就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对抗击疫情所需要的疫苗、药品等研发,要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重大应急科研攻关因其复杂性、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决定了必须由多部门、大团队联手合作,协同攻关。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介绍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取得的成效时表示,在工作过程中除了发挥医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优势力量外,还通过揭榜招标的形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攻关,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攻关活动。
只需要3秒,人工智能就能根据受检者CT影像完成定量分析,并给出新冠肺炎的辅助诊断结果。疫情期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依图科技合作开发的“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评价系统”,部署在几十家定点收治机构。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揭榜招标落地的诸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之一。
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发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倡议书。倡议结合前期推动开展的人工智能揭榜工作,指导揭榜优势企业,聚焦疫情防控亟须,发挥技术优势开展集中攻关。
2018年,为征集并遴选一批掌握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科研院所,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进行“揭榜”攻关,榜单一公布就吸引了1248家单位参与。
工业和信息化部此次揭榜活动,除了新冠肺炎CT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方向外,无人化高效随访问诊、大数据追踪防疫信息等应用场景也已相继落地。
揭榜挂帅,正成为集结八方创新力量,推进科研攻关的关键一招。2月12日,深圳市科创委公布了以“悬赏制”方式组织开展“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治”应急科研攻关项目的工作方案;3月4日,宁夏启动第二批疫情防控科技攻关项目,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吸引区内外科研力量主持或参与,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优化科研生态环境
厚植创新沃土,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北京市科委牵头出台加强科研攻关10条措施、深圳市科创委出台开展科研攻关和惠企措施16条……在开展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过程中,各地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服务协调,加强研审结合等措施,营造良好的科研攻关环境,不断加快研发应用进程。
科研攻关取得突破,有赖于不断厚植创新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为重大科研突破保驾护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科技体制改革画出“施工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的出台,将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向多年束缚创新的藩篱动真格,大量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在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抢占知识产权高地的基础。3月3日,针对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科技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从优化原始创新环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不断补齐在关键核心技术、原创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短板。
不能让繁文缛节、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配套措施,为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减压松绑,让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精力投身科研。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必备附件取消《知情同意证明》,改为知情同意记录备查和完成人诚信承诺;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SCI他引次数,鼓励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这是2019年年底,国家科技奖励办在国家科技奖励提名准备工作上的一系列“减负”细则。此前,由于程序烦琐,科技奖励申报花费科学家大量时间和精力,造成了科研时间的浪费。
在各地,为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行动一直在进行。浙江围绕“放管服”做文章,在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四川省科技厅通过细化分类评审、优化项目评审流程,提出“周期3年以下科研项目不开展过程检查”等政策,旨在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