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夫妇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2020年01月09日10:01  
 

笔者来到德江县合兴镇合朋社区的移民搬迁安置点,认识了一对“特殊”的夫妇。

丈夫,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走起路来一瘸一拐,重活累活难以承担;妻子,双眼失明,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尽管自身条件不能改变,但是他们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坐等政策,而是选择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现状,创造幸福的生活。

他们,就是合兴镇合朋社区的郑义、冉东维夫妇。

“你们快进屋坐,我手上有药水,我儿子给你们泡茶去了。”笔者走进安置点的一家盲人按摩店里,妻子冉东维正在忙着给客人拔火罐,虽然不能看见,但是每个步骤都娴熟流畅,毫不费力;丈夫郑义则在一旁忙着为客人补鞋、穿线;厨房里,刚放寒假的一对儿子,正在忙着择菜、做饭。

这样看似平淡的生活,离不开党恩的惠泽和夫妇二人共同的努力。

2000年,经人介绍,“家境”相当的两人,喜结良缘,共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也开启了两人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那个时候想着我们都是残疾人嘛,早点成家了,以后也相互有个照应,屋里大人也放心些。”说起当初嫁给郑义,冉东维略显羞涩。

婚后,冉东维先后生下两个健康的儿子,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人气,也为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许多开支。

“孩子一天天长大,每天都要用钱,我们就千方百计地想着要做点事情抓收入,让这个家庭维持下去。”郑义告诉笔者。

婚前在合朋街上学过几天修鞋手艺的郑义,想着靠补鞋挣点钱,于是便请求家中的老父亲,给自己买了一台补鞋的机器,在合朋街上摆起了路边摊给人补鞋。

“刚开始我不会使用那个机器,针烂了我不会换,我就趁赶场天跑去德江城里,在那里坐着看人家修了一天,学会了才回来的。”郑义一边缝补鞋子,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虽然郑义很快就在合朋街上有了一个谋生的行当,但是每天拖着一个补鞋的机器风里来,雨里去,正常人徒步几分钟的路程,他却要走将近一个小时。

“以前我家住在合朋社区一个很偏僻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乱石窖,交通很不方便,出门做点生意也困难。”提起以前的居住环境,郑义毫不避讳。

在合朋街上有了一个“摊位”,郑义却不满足于此。他一边偷学着妹夫用来送水的电动三轮车,一边在心里暗暗有了新的主意。

“我想买个车,从我以前生病不能走路的时候就想。”郑义为了圆梦,也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他不顾家人反对,贷款5000元买下了一辆电动三轮车。

“我们开始是坚决反对,毕竟他腿脚不利索,开车怕他拿不住啊!”说起当初劝阻郑义买车,妻子冉东维还是十分介怀。

郑义虽然腿脚不利索,但是学东西特别快,电动三轮车最终也被他顺利拿下。“有了这个车,在镇上帮别人拉东西增加点收入也好啊。”通过在镇上帮别人转运货物,郑义当初买车的本钱早已挣回。

孩子逐渐长大,家中仅60平方的砖房再也容纳不了一家四口,郑义虽急在心里却也无能为力。

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郑义一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易地搬迁、教育资助、低保、残疾补助等政策,在合朋社区拥有了一套一楼一底的新房屋,一家人搬进了新家,住上了新房。

走进郑义在合朋社区安置点的家中,一楼门店宽敞亮堂,顺着客厅进去,沙发、电视、冰箱一应俱全,洁白的墙上,悬挂着搬迁前后的房屋新旧对比照。妻子冉东维前期在县残联的帮助下,进城学习过盲人按摩,并顺利考取了资格证,于是两人合计,在安置点开起了门店,做上了生意。

“这个店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一两千的收入,加上我们还有低保、残疾补助,一个月也是一千多,还给我们解决了两个公益性岗位,一个月也有一千多的收入,我们自己还年轻,多做点,这个日子是会越过越好的,现在我就只想两个儿子好好读书,长大了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郑义坚定地说道。(张星星 张小川)

来源:铜仁日报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