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遵義會議精神 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千年夢圓,偉大跨越

2021年06月25日08:43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牢記“盡銳出戰、務求精准,確保按時打贏”的指示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持續打好脫貧攻堅“四場硬仗”,探索出一系列精准管用的“貴州戰法”,推動貴州大地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92萬群眾搬出大山,減貧人數、易地扶貧搬遷人數均為全國之最,在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連續5年綜合評價為“好”,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精彩篇章。

今天的貴州,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簽,正邁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路通業興:山珍成了“綠色銀行”

六月,風通村通組路將大山裡的仁懷市高大坪鎮銀水村與外面的世界連接起來溪河的水暖了,水流所經兩岸,滿山的竹葉兒挂著露珠,隨風搖擺,綠勢喜人。

這裡是赤水市兩河口鎮黎明村,有著48平方公裡的面積,在這個深山村落,竹子是謀求致富的主要產業。

“為了把竹子賣出去,十多年前我們就開始修路了,但真正解決我們村的交通問題,還要從脫貧攻堅開始說起。”黎明村黨支部書記王廷科回憶。

在高山深谷地區,路承載希望與未來。多年來,黎明村村民在王廷科的帶領下破山開路,將道路修到了最遠的組伸進了最遠的山,“組組通”的到來讓這片48平方公裡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命,蜿蜒綿長的山道就如游龍,將發展的壁壘逐個擊破,道路不斷拓寬硬化,通往山谷深處,傳來令人驚喜的回響。

如今,漫山遍野的竹林成為黎明村的巨大財富,碗口粗的竹子長到20米高,貨車開進了山,一車車將它們運出山外。

“路通了,竹子大批賣了出去。年年砍、年年長,一年我家能賣10車,大約100多噸。”家住黎明村四組的吳興國栽種竹子100多畝,這個“綠色銀行”成為他們一家奔向富裕的源泉。不僅伐竹年年創收,竹林裡的竹筍也是個“金娃娃”,今年清明節前后,靠著收購竹筍加工成筍干,吳興國賣了40多萬元。

深山筑坦途,道通百業興。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黎明村掀起了“丹霞第一漂”旅游熱,大批游客的到訪帶來了十分可觀的收益,黎明村2017年收入突破300萬元,連同赤水大瀑布景區的分紅所得,村集體每年還有120萬元左右的收入,也帶動了周邊村民就近務工就業。

“運輸方便后,我們村成立了公司發展產業,現在加上農戶自己的項目,我們村已有1260畝獼猴桃、450余桶蜜蜂、160畝冷水魚,人均收入也從過去的1500元,漲到了2020年的18000元,翻了十幾倍,我相信黎明村的未來還會更好。”談及未來,王廷科信心十足。

2017年黎明村摘去了貧困的帽子,2019年全村貧困戶全部清零,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累計收入達到1750萬元,村級固定資產1392萬元。

黎明村再也不是過去失學兒童多、貧困光棍多、無業人員多的“窮三多”面貌。從送出一棵竹子,到迎進一名游客,這方丹霞沃土隨著道路的暢通,以綠水青山開局,奔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扶貧車間:讓搬遷群眾安居又樂業

一手托著網帽,一手拿著鉤針,挑、鉤、挂、繞、拉,一根根頭發就被固定在假發網帽上……梁國玲坐在操作台前,仔細完成一件件樣品的初加工,一旁,孩子在安靜地寫著作業。

“一個月三千多塊錢工資,家門口干活,還能照顧到孩子,生活過得踏實。”梁國玲所說的踏實生活,來自於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梁國玲是雷山縣龍頭街道城南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遷之前,既要掙錢養家,又要照顧老人和小孩,是梁國玲和丈夫不得不面對的兩難選擇。

2018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梁國玲一家四口從幾十公裡外的大塘鎮橋港村搬到了離縣城幾公裡的城南社區。花園式的小區,住房配有家具,從此,梁國玲家的生活完全變了樣。

“搬來后,社區干部就上門動員我去扶貧車間,參加培訓時一天還有40塊錢補貼,學會技能后就正式上班了。”梁國玲說,如今,孩子步行幾分鐘就到學校,顧家和賺錢這樣的兩難選擇終於得到了解決。

“‘扶貧車間’進社區,讓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有錢掙,既能夠幫助他們持續增加收入,又能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龍頭街道辦事處主任鄧文興說,社區內的刺繡車間、藤編技藝車間、假發生產車間,讓搬遷戶實現了“樓上住新房、樓下進工場”的新生活方式。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源,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是寫好“后半篇文章”的點睛之筆。近年來,社區通過勞務輸出、公益性崗位、扶貧車間等方式,打好就業“組合拳”,實現搬遷人口就業7053人,有勞動力的搬遷戶一戶一人就業率達100%。

“今年我們計劃新增扶貧車間3家,現已完成新建扶貧車間制衣廠2家,預計將再增加就業崗位500余人。”鄧文興說,新車間的增加,將切實解決更多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問題,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安居又樂業。

智慧農業:釋放發展紅利

近日,在岑鞏縣貴州貴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車間,一朵朵雪白的雙孢菇冒出了菇床,長勢良好,工人們正忙著採摘。

2019年,岑鞏縣引進貴州貴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駐大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廠就在家門口,工作環境不錯,每月還能拿到3500元到4500元左右的工資,家裡家外都兼顧,我很滿意。”工人熊君說。

公司董事長助理郭涵告訴記者:“現在,公司全年雙孢菇總產量達1萬噸,營業額達1.5億元,預計利潤3500萬元,可解決當地群眾就業300余人次。”

走進智能菇房,記者發現該公司的雙孢菇生產模式不同於傳統的生產模式。在這裡,全程恆溫、恆濕、恆氧、恆氣等可視化數據立體栽培,實現周年生產周年供應。公司在5G+大數據+雲平台下構筑“智慧農業”新模式,實現產品無農藥、無色素、無添加、可溯源。

“我們融合了全球白蘑菇產業前沿技術,擁有西部最大的雙孢菇智能菇房,實施雙孢菇的工廠化生產。”公司董事長郭亦波說。

同時,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公司致力於產業可持續發展,雙孢菇的生產形成了綠色生態循環經濟鏈。

“秸稈、稻草、雞糞等發酵后作為雙孢菇培育原料。不僅能產出高營養、高價值的蘑菇,還可以解決‘秸稈禁燒、畜禽排放’的難題。而出菇后的培養基是優質的有機復合肥、設計改良土壤、種植花卉等的上等肥料。”郭亦波介紹,公司全年可消耗秸稈、稻草、油菜杆等農業廢棄物2.5萬噸,消耗雞糞2.5萬噸,產生有機基質4萬噸,可改良土地6000余畝。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嚴格管控全產業鏈中的每個環節,確保從原料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不斷優化產品生產及提升產品質量,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郭亦波說。

優質教育:照亮每一個孩子

“2016年,我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內心激動又焦慮,因為家庭貧困,家中兄妹都在讀書,大學四年的開銷對我家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負擔,幸虧通過助學貸款與助學補助等政策的幫助,讓我順利地完成了求學夢。”6月15日,桐梓縣教師黎正梅回憶起當初的求學經歷,記憶猶新。

黎正梅家在桐梓縣黃蓮鄉,是一類貧困鄉鎮,平均海拔1500米。如今,在好政策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貧困學生,解決讀書的后顧之憂,走出了大山。

脫貧攻堅,教育為先。五年來,桐梓縣兌現資金2.22億元,幫扶貧困家庭學生31.86萬人次﹔撥付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資金1.99億元,惠及學生49.8萬人次。

為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願景,桐梓縣還加快推進教育項目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讓“好學校”遍布百姓家門口。

走進桐梓縣楚米鎮元田小學,映入眼帘的是粉刷好的教室,修整一新的圍牆,已硬化的校園道路……“這裡的老師教得很好,我在這裡學習很開心。”話音剛落,學生李慧佳又回到舞蹈室裡學習起舞蹈來。

為了讓孩子們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元田小學投入了大量資金,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還通過上海援建項目資金新建了教學綜合樓,新增音樂舞蹈室、美術室、科創室等。學校硬件設施進一步改善,師資力量得到大大的加強,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在桐梓縣,一座座嶄新的現代化教學樓拔地而起,塑膠操場、多功能教室等硬件配置一應俱全。“十三五”期間,桐梓縣共計實施教育項目199個,建設面積23.88萬平方米,總投資6.82億元,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近年來,桐梓縣把教育當作最大的民生,堅持教育優先均衡發展,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目標,不斷加大教育專項投入,改善基礎硬件設施,還通過實施鄉村教師補充計劃、國家特崗教師計劃,選派縣城優秀老師到鄉村學校支教、送教等方式,讓農村學生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以學前教育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創特建強的工作思路,打造教育‘優質均衡’新高地,讓優質教育照亮每一個孩子。”桐梓縣教育局黨委委員、局長王興艷說。

【評論】賡續血脈 精神永繼

千年夢圓在今朝!今日之貴州,脫貧攻堅實現歷史性全勝。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貴州是中國革命的聖地、福地,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是貴州巨變的力量源泉。百年來,紅色血脈一直在貴州大地賡續傳承,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始終激勵著貴州各族兒女堅守初心使命,在新的長征路上奮勇前行。在“弘揚遵義會議精神 走好貴州新時代的長征路”主題發布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諶貽琴向世界介紹:“今天的貴州,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標簽,正邁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從發展滯后到趕超跨越……每一次歷史的巨變,都給全省各族人民帶來無限的欣喜﹔每一個成績的背后,都源自於全省上下堅持不懈的努力。曾經久困於窮的貴州,如今在絕對貧困問題上劃下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貴州這些年取得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過去的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在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盡銳出戰、務求精准,確保按時打贏”的指示要求下,在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的時代背景下,今日之貴州,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92萬群眾搬出大山,減貧人數、易地扶貧搬遷人數均為全國之最,在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連續5年綜合評價為“好”,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精彩篇章。

千年脫貧夢,今朝終得圓。這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無上光榮,是貴州全體黨員干部的無上光榮。在這場感天動地的脫貧攻堅大戰中,全省上下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的責任擔當、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堅定意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實現歷史性全勝、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開放格局實現歷史性重塑、數字經濟實現歷史性突破、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提升、人民生活實現歷史性改善,多彩貴州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耕耘成就夢想,奮斗收獲幸福。邁步新征程,我們當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圍繞“四新”抓“四化”,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決心、更加積極的擔當作為,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續寫貴州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篇章。

【“四場硬仗”成績單】

組組通: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基礎上,2017年啟動農村“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建成農村“組組通”硬化路7.87萬公裡,實現30戶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惠及1200萬農村人口,破解了長期制約貴州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創造性地探索了“六個堅持”“五個體系”的易地扶貧搬遷路徑,實施了全國最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全省“十三五”時期累計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項目949個、安置住房46.5萬套。

產業扶貧: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牢牢把握“八要素”,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六個轉變”。建立12位省領導領銜推進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茶葉、辣椒、李子、藍莓、太子參、金釵石斛等種植面積均位居全國第一。

“3+1”保障:實施教育扶貧,持續壓縮黨政機關6%的行政經費用於支持教育扶貧,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實施健康扶貧,貧困人口全部落實“三重醫療保障”。實施危房改造,在全國率先開展透風漏雨老舊住房整治30.6萬戶,率先同步實施改廚改廁改圈45.5萬戶,率先建立數字鄉村住房保障監測平台。抓好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先后解決和鞏固拓展全省740.9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2.3萬人),現行標准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聖、吳傳娟、劉悅、金忠秀、余歡、王維維)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