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之花在易地扶貧搬遷點絢麗綻放

2021年06月24日10:27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據安順日報消息:在鎮寧易地扶貧搬遷點景寧小區扶貧車間新楨穎飾品公司廠房裡,布依族同胞趙有書正在熟練操作縫紉機,自從搬到這裡上班以后,她每月有了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再也不用外出打工。

在紫雲易地扶貧搬遷點城東社區,最近的一場文藝演出讓從白石岩鄉搬來的苗族同胞陳正忠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我第一次現場看到這麼精彩豐富的小品和相聲,太幸福了!”

在關嶺易地扶貧搬遷點同康社區,搬到安置點已經兩年多的布依族村民胡明美又再次來到了小區衛生服務站檢查身體。她一邊測量血壓一邊對記者說:“我一感冒就來這裡看病,用醫保卡報銷很便宜,這次的藥25元,我隻用付6元。”

……

易地扶貧搬遷只是少數民族搬遷群眾邁向新生活的第一步,如何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新社區是下一步工作的關鍵。市民宗委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與民族團結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增強少數民族搬遷戶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目標,帶領社區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建設民族團結新家園。

高位推進,架起民族連心橋。為了深入社區把民族團結工作落細、落小、落實,自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以來,市民宗委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形成由市、縣、辦事處、社區四級“一把手”負總責,分管負責人具體抓的工作格局,以鎮寧自治縣民宗局為試點,統一制作“搬遷小區住戶(少數民族)情況登記表”,組成調查小組認真開展入戶調查,及時掌握少數民族群眾分布情況及上學、就業、變動、家庭收入等基本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數字准。同時,積極探索在鄉鎮(街道)一級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少數民族社區民族工作聯合辦公會議制度,將轄區教育、衛生、企業等單位納入會議成員單位,解決搬遷少數民族群眾后顧之憂,確保搬遷少數民族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切實讓群眾感受到黨委和政府的溫暖。

多方聯動,群眾稱心滿意。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同胞盡快融入新生活,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共建”的社區環境,安順市在縣級政務服務中心設置了少數民族窗口和熱線,制作辦事指南。並在各搬遷點設置了民族工作辦公室,建立樓長制,實行網格化管理。樓長及時掌握小區在外地打工少數民族群眾基本情況,為有困難的群眾提供幫助。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吳關村搬遷戶魯英虎一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魯英虎的父親魯仲超曾經是蔬菜種植的一把好手,但在搬遷到和平社區后,他因為無地可種變得無所事事,多次向兒子傾訴心中苦悶。樓長楊順旗了解到后,主動在和平社區附近協調流轉了1畝土地給魯仲超種植西紅柿,徹底解決了他的煩惱。現在他年收入已經達到1.6萬余元,增加了家庭收入。據了解,為了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就業,提高生活水平,市民宗委、市人社局等部門聯合搬遷社區整合資源,積極為搬遷點群眾搭建就業技能培訓平台。從2019年至今,全市84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已開展50余期職業技能培訓,培訓人次達5645人次,通過培訓已進入企業就業的2150余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資2000余元,有效解決了搬遷少數民族群眾就業難題。

政策宣傳,奏響和諧樂曲。為了加強民族政策法規宣傳,營造民族團結良好氛圍,安順市以每年開展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為契機,組織開展富有特色的群眾性民族政策法規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少數民族宣講團到社區開展“雙語”宣講活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振和凝聚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讓民族團結進步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同時,各社區還在文化廣場、活動場所、圖書室等,引導村民組織建立了廣場舞隊和非遺文化傳承隊,並在民族節慶和重要節慶中開展慰問和文藝演出活動,極大地豐富各族搬遷群眾文化娛樂生活。(劉現虹)

(責編:吳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