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農婦書寫愛親奉獻佳話

18年如一日照顧智障小叔子

2021年06月22日17:29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俗話說,長嫂如母。這話用在楊興琴身上,恰如其分。1975年出生在大方縣鼎新鄉新發村新建組的村民楊興琴,丈夫去世后,十八年來,無怨無悔照顧智障小叔子的事跡,在當地傳為佳話。

楊興琴給公公穿衣服。李蕾攝

1998年,楊興琴與同組村民周安銀結為伉儷。結婚后,公公婆婆體弱多病,小叔子也患有精神智障需要照顧,雖然日子清貧,但丈夫忠厚勤勞,楊興琴擔起了與丈夫一起照顧家人的重擔。在夫妻倆的勤勞操持下,眼看著日子越來越有盼頭,沒想到,晴天一個霹靂,2003年,周安銀意外去世,家裡的頂梁柱轟然倒下,楊興琴崩潰了。

楊興琴牽著公公和小叔子散步。李蕾攝

看著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聽著公公婆婆悲慟的哭聲,看著小叔子一臉的無欲無求,楊興琴強忍著淚,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今后要扛起生活的重擔了。

楊興琴為小叔子洗衣服。李蕾攝

都說屋漏偏逢連夜雨,丈夫去世不久,公公又因悲痛在干活時失神撞傷眼角,視力受損,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婆婆多數時間服侍公公,於是,照料小叔子的重擔全落到楊興琴一個人身上。

一邊是自己的兩個孩子,一邊是生活起居都要人服侍的小叔子,還時不時要幫助婆婆照顧公公,生活的壓力讓楊興琴既心酸又無助。一些好心人見楊興琴拖著一大家人辛苦過日子,都勸她趁年輕早點改嫁,過自己的幸福生活。面對眾人的勸說,楊興琴說出了自己的擇偶條件:就是再婚,我也要帶上一家人一起出嫁。

許多想與楊興琴重組家庭的村民,因為這個條件都望而卻步,畢竟,服侍一個與自己沒有絲毫血緣關系,而且還是一個沒有生存能力的傻子,不是誰都有這個勇氣的。

最終,楊興琴的善良、大義,深深打動了同組村民周安孟,在村民們的撮合下,周安孟來到楊興琴家,與她一道承擔起照顧前夫家人的重擔。結婚那天,兩人商定:楊興琴留在家裡種庄稼、養豬喂雞、照顧家人,周安孟到周邊鄉鎮從事建筑活。夫妻二人風雨同舟、齊心協力,共同撐起這個多難的家庭。

說不清話,不會穿衣,吃飯要拿好筷子才知道張口,有時候大小便就直接拉在床上,小叔子的智商和自理能力隻相當於小孩子,照顧他的辛苦不亞於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從事農活時,怕小叔子四處亂跑,楊興琴就把小叔子帶到田間地頭,既能方便看著小叔子,也能手把手教他些簡單的勞作。每天晚上,楊興琴都要為小叔子洗臉洗腳,蓋好被子,關上燈再離開。夜裡,擔心他著涼,還會時不時過來給他壓實被子。

楊興琴以常人無法忍受的耐心和堅強的意志,默默無聞照顧著智障的小叔子,給家庭帶來溫馨,也給村組鄰裡樹立了榜樣。自從有了周安孟的幫助,家裡的經濟條件逐漸好了起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青春容顏到白發初現,從正值青春到佝僂微顯,楊興琴照顧智障小叔走過了18年。18年來,楊興琴用瘦弱的雙肩扛起長嫂如母的重擔,用善良詮釋了長嫂如母的情懷,用朴實與愛心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李蕾)

(責編:唐杰(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