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紅色義務宣講員孔霞——
講好革命故事 傳播紅色文化
本報記者 黃 嫻
“小紅去找部隊的那條路上,傳來了砰砰砰的槍聲,劉大爺趕緊上前看,小紅已倒在血泊中……”今年3月1日,在遵義市第七中學的開學典禮上,遵義市紅色義務宣講員孔霞動情地講述著紅軍衛生員龍思泉的故事。
聽著孔霞的講解,學生們仿佛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感受紅軍歷經的千難萬險。
現年51歲的孔霞,是遵義會議紀念館首任館長、老紅軍孔憲權的孫女。孔憲權在長征途中曾任紅三軍團四師司令部偵察參謀,1935年2月在攻打婁山關的戰斗中受傷。1952年,孔憲權參加遵義會議紀念館建館籌備工作,之后成為首任館長。“爺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他身上我看到了老紅軍的優秀品質。”
“通過整理爺爺的故事了解長征,再講給孩子們聽,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孔霞介紹,她從2013年開始系統學習、整理長征故事,走上紅色宣講之路。2015年,孔霞回到母校遵義四中開設選修課,義務講解紅色文化。她還到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地,將長征的故事講給外地前來研學的學生聽,如今已累計向2000多名學生作宣講。“我會堅持講好紅軍故事,讓紅色基因綻放時代光芒。”孔霞動情地說。
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防冰技術專家馬曉紅——
有效防冰抗冰 保障用電安全
本報記者 蘇 濱
“經歷過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就會明白,線路融冰快一分鐘,斷線停電風險就少一分,群眾安全就多一分。”
2008年初,貴州超過半數縣城遭受停電影響。作為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防冰技術專家,馬曉紅臨危受命,參與到抗冰保電保民生的戰役中。
“身為黨員,理應沖鋒在前。”那段時間,馬曉紅一頭扎進實驗室,把不同導線半徑下的上千種可能排列組合、逐一演算。
當時,500千伏大線徑線路的融冰在國際上沒有成功的先例,無經驗可借鑒。馬曉紅和團隊一起,不停地在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細節上較真。歷經艱苦攻堅,兩套融冰裝置樣機試驗成功,在國際上首次証明直流融冰裝置可以解決500千伏大線徑線路融冰的難題。直流融冰裝置研發成功后,馬曉紅和團隊並未懈怠,又進一步著眼研發車載融冰裝置和融冰變壓器。
通過推廣,目前貴州電網投運的固定式直流融冰裝置已達29套,電網防冰體系大大加強,抵御冰凍災害的能力獲得提升,保証了遭遇冰災時實現“重要線路不倒塔、重要用戶不停電、城鎮不停電”的總體要求,確保貴州高海拔地區用電安全。
“直流融冰科技項目被評定為國家能源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馬曉紅介紹,團隊還著力提升覆冰監測能力,哪怕在人煙稀少的大山深處,也能精准掌握數據,完善防冰抗冰能力。
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大營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厚學——
千方百計戰貧 一心為民辦事
本報記者 汪志球
岳父去世半年,岳母癱瘓在床,兒子上小學一年級,面對家庭困難,張厚學異常糾結。“你想去,就去吧。”妻子說。2019年5月,張厚學主動請纓,從安順市政府辦人事科科長轉變為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大營鎮大營村駐村第一書記。
彼時,紫雲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大營村又是深度貧困村。攻克貧中之貧,得下非常之功。為摸透村情,張厚學每晚7點到9點,挨家挨戶走訪,既宣講黨的政策,又了解發展意願,既熟悉實際情況,又摸清實際家底,既解決眼前困難,又琢磨長遠生計。全村走一遍,張厚學心中有了底。
火車要跑快,須有車頭帶。張厚學從抓基層黨組織入手,鼓勵大學畢業生、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進入村兩委,接著把全村37名黨員劃分成4個黨小組,利用“三會一課”進行教育,提高凝聚力、執行力、戰斗力。
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張厚學帶領大家流轉土地1150畝,種植菌草420畝,養殖冷水魚1.2萬尾、小黃牛234頭、蛋雞7.8萬羽,建成汽車修理廠1個,每個項目都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益緊密聯結。
2020年,大營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8年底的6500元增至1.04萬元,村黨支部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基層黨組織”。“鄉村振興,任務更重,我會繼續努力。”張厚學堅定地說。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30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