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市場監管局——

用大數據織起食安“智慧網”

2021年05月26日11:11  來源:貴陽日報
 

“大數據”與“食品監管”融合,織起食品安全“智慧網”,不斷提升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

近年來,貴陽市大力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抓手,嚴格按照“四個最嚴”,結合實際職能,加快“大數據+食品安全體系”建設,整合各級政務數據,建立共享數據庫,實現食品加工、零售餐飲生產、流通、售后等環節的智慧全域監管,切實提高了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能力,形成共治共享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助推貴陽貴安高質量發展。

以“大數據”為紐帶 打造監管閉環

5月18日,在貴陽農產品物流園中,1000余戶商家銷售的生鮮包裝上,統一張貼了二維碼,連著全省農批市場首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智慧食安追溯平台”。

通過掃描二維碼,作物信息、農藥施用、獸藥使用、生長環境、商標認証、食品產地、批發配送等信息一目了然。“這個二維碼能讓消費者知道所購買的農產品的種植源頭、採摘、運輸、裝卸等全流程。”貴陽農產品物流園食品安全部有關負責人羅建芝說。

羅建芝介紹,貴陽農產品物流園建立了商家准入數據庫,進場交易前,商家需錄入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証、攤位等數據信息,其農產品購進時,檢測結果、來源渠道都可查詢。如果批發商或零售商在物流園進貨,發現食品質量問題后,調動數據信息,很快就能查到源頭信息。

為守好食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線,在觀山湖區雲上方舟惠民生鮮超市快檢窗口,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會在超市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對當天的肉蔬鮮果進行快速檢測。

“每天,超市要進行30批次生鮮快檢,查看果蔬農殘是否超標、蛋禽檢驗檢測標識是否齊全,不合格產品登記數據系統,上報有關部門進行專業檢測。”觀山湖區雲上方舟惠民生鮮超市有關負責人孫群英說。

“食品流通領域引入大數據智慧監管手段,能夠強化企業的自律自查意識,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形成倒逼機制,主動落實主體責任,營造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護航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市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處處長張妮說,貴陽市聚焦食材源頭追溯,利用信息化手段,圍繞索票索証、運輸流程、物流信息等對企業和食品進行溯源管理,實現“源頭陽光”。

一直以來,貴陽以大數據為引領,創新智能監管手段,探索建設具有貴陽特色的兩個平台、三個門戶和四個統一板塊的食品安全智慧監管體系,將食品安全監管系統、校園陽光餐飲系統、自查報系統等功能融合,利用大數據對食品生產企業進行全鏈條監管,監測食品生產、包裝、銷售等環節的操作流程,完善食品安全溯源體系、風險預警、監管效能等體制機制,實現從生產到流通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

“大數據”的紐帶,正連接著食品生產、流通、售后溯源全域監管的各個環節,織起了食品安全生產事前事中事后閉環監管“智慧網”,筑牢了防護食品安全的“智慧牆”。

分級分類監管

提升食品生產質量

在貴州好一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檢驗檢測實驗室裡,兩名市場監管部門的檢測人員正對新生產的牛奶進行安全檢測。“奶制品屬於食品安全監管重點產品,屬於B級風險類食品,抽檢頻率相對較高。”一名監管人員說。

分類分級監管根據食品風險程度分類、企業生產過程控制水平分級和食品安全信用記錄進行綜合評估,科學評定生產企業的風險等級,並衡量監督檢查頻次的監管模式。

“根據企業的食品生產狀況,將企業信息錄入數據平台,進行分級分類監管。”市市場監管局食品安全協調處處長李毅說,企業分級時考慮企業生產許可實地核查、日常監督檢查、行政執法等因素,進行加權計算,得出綜合得分,根據綜合得分確定企業的質量安全保障能力等級。

一直以來,在食品安全監管中,市市場監管局依托“大數據+”手段,致力於尋找破解食品安全生產監管應急反應時間短的方法,對全市520余戶食品生產企業、6.69萬戶食品經營單位實行A、B、C、D四級信用風險分級管理,節約執法成本,提升執法效能。2020年,已對全市525家食品生產許可証獲証企業、49379戶食品經營戶全部實施風險分級管理,對全市26615家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証的餐飲服務單位進行量化分級管理評定。

市市場監管局建立了食品安全監管智慧系統,對風險低信用好的企業減少抽查檢查頻次,對風險高信用低的企業實行從嚴監管等差異化監管措施,引導其誠信經營,懲處違法失信。同時,充分發揮“食安監”“食安測”大數據平台作用,強化種養殖、食品生產、食品流通到最終消費的全過程質量監管,提升食品生產質量。

此外,貴陽市不斷完善食品安全誠信運行機制,全面發揮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對食品安全工作的規范、引導、督促功能,並建立企業食品安全誠信檔案,推行食品安全誠信分類監管,加強行業自律,建立食品企業紅黑榜制度。

食品生產企業信用登記管理,能更好地為培育地方品牌奠定基礎。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出台了《貴陽市工業質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全面實施“千企改造”工程、“萬企融合”行動,針對信用等級高的企業深入開展食品、農產品品牌培育行動,實現品牌數量質量雙提升。目前,全市培育食品商標3177件、“三品一標”305個﹔5家餐飲企業獲評“五星金鑽酒店”,A級餐飲店達120余戶,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有2個。

強化風險管控

保障市民食品安全

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信息化預警,能提升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發生率,保障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

近兩年,貴陽市依托國家、省級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立高性能、易管理、安全性強的食品安全動態信息數據庫,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統一發布制度,形成服務於食品安全監測分析、信息通報、事件預警、應急處理和食品安全科研及社會公眾服務的網絡協同工作環境。

市市場監管局強化風險管控,出台《貴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規則(試行)》《貴陽市市場監管局網絡輿情應對處置工作機制(試行)》等文件,深入開展食品安全風險抽查,強化食品安全風險信息收集、篩查、研判和處置,對食品生產、流通企業實行分級分類管控,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風險。

同時,強化社會共治,出台《貴陽市企業信用信息採集歸集共享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搭建聯合懲戒平台,強化企業信用監管。截至目前,共向全社會公示行政許可信息6.38萬條、行政處罰1.23萬條,開展聯合懲戒1000余次。

數化萬物、智慧監管。貴陽市乘著“大數據”東風,構建起具有貴陽特色的智慧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切實提高食品安全現代化治理能力,有效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不斷推進“傳統監管”向“數智監管”轉型升級,逐漸構建起齊抓共管格局,為貴陽貴安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明廚亮灶”保障師生用餐安全

5月18日,中天中學方舟校區,廚房洗消間、切配間、烹飪間、打餐間、庫房等區域,錯落安裝了68個攝像頭,監控工作人員加工食材。

在學校總務處辦公室、學校教學樓前,在校師生可以通過“食安通”平台大屏幕,看見廚房裡工作人員的操作。

學校外,學生家長通過雲岩區“食安”小程序也可以看見此番場景。

“‘明廚亮灶’督促學校接受多方監督,增加學生、家長對學校食品安全的信任。”中天中學方舟校區總務處副主任李永紅說。

學校的食品安全工作,是貴陽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數以萬計在校學生的用餐安全。為此,市市場監管部門聯合教育、衛生健康等多個部門,推出“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共治平台”,通過在校園后廚關鍵點位布控監控攝像頭,實現廚房現場反饋跟蹤處理、食材採購溯源,形成校園食品安全網上巡查和網上聯動,督促學校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並聯合行業主管部門、社會公眾等,實現社會共治。目前,全市已完成1627所學校食堂的“明廚亮灶”工作,創新了食品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的監管機制。

下一步,貴陽市將進一步優化升級校園“陽光廚房”數據監管工作,確保廣大師生的飲食安全,全力提升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

多方合力構建食安五級監管網

位於貴陽軌道交通1號線中山西路站的“網紅街”, 有77家中、西式餐飲店,每天吸引著約30萬人次游客前來“打卡”。同時,這裡也是雲岩區打造的食品安全示范街。

據了解,“網紅街”安裝了46個攝像頭,24小時監控商家經營情況,並接入雲岩區市場監管平台,方便及時檢查商家的食品安全情況。

“這裡人流量很大,我非常在意飲食衛生。有關部門在商家后廚安裝了攝像頭,我在這裡吃東西很放心。”游客王艷說。

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不僅要以人民為中心,還需要多方合力、共同監督。雲岩區市場監管部門實施“網格化監管、坐標式定位、區域化定責”監管措施,由區市場監管局、16個市場監管分局、28個街道(鎮)、174個村(居)委會及食品安全信息員,構建五級監管網,運用大數據監管平台,實行精准高效監管。

近年來,貴陽市大力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聚焦餐飲加工流程,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流程可視化、智能化、融合化監管。截至目前,全市餐飲服務企業已全面建成“陽光廚房”,完成攝像頭安裝的企業有近6700家,攝像頭已接入互聯網的企業有近1800家。(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羅婧)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