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繪時酬家國,丹青寄韻訴衷情

——追憶恩師李小可先生翰墨丹青中的家國情懷

何德能

2021年05月26日20:3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藝之大者,為國為民。古人雲“詩言志”,“文載道”。這“志”與“道”,首先是“公志”與“公道”,而個人的“私志”與“私道”則當統一於“公志”、“公道”的深刻社會意義中,與之熔鑄成“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家國情懷。也就是說,藝術家要有擔當,要有責任,要時刻將家國置於心中,其藝術創作要成為民族復興奮發向上的一份重要精神食糧,要為時代言偉志,為社會施教化,為人民美生活。已故當代著名國畫家李小可先生,就是這樣一位以翰墨書寫家國情懷,以丹青記錄時代旋律的優秀文藝工作者。

2016年,李小可先生在西藏採風途中

李小可先生家學淵源深厚,他自幼追隨父親藝術大師李可染先生系統研習國畫山水,延續著“寫生”這一李家山水的精髓,多年來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他以手中之靈動筆墨,描繪祖國大好河山,謳歌多民族團結統一,創作了一幅又一幅砥礪奮進的美麗多彩畫卷。回首既往,先生曾多次強調:“北京是我從小生活居住的地方,我的家﹔西藏是我的精神家園,我的第二故鄉﹔而黃山是我探索山水畫表現的重要契機與內容。”北京、西藏、黃山,串起了他藝術創作的主線。

2014年,李小可先生在黃山寫生

古都北京,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非李小可先生的出生之地,但他以“二歲小寶”之齡進京,又在此揮洒過童年勤奮學習、青年踏實工作的汗水,因之,北京既是他磨礪自我精進畫藝的家園,也是他成年成名成家之后“傳道、授業、解惑”的生活家園與精神文化家園。舉凡紅牆黃瓦的古建筑、柳蔭匝地的什剎海、聲聞四達的鐘鼓樓,在他筆下皆有呈現。正如先生所言:“如今,很多我們非常熟悉的,與歷史、文化、經歷、情感緊密相連的家園環境,在你還來不及回首關注時,不知不覺中就消逝了。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宮牆下的楊柳、皇城外的紅牆、老槐樹組成的靜謐林蔭…… 這一切無不牽動著人們的情思,成為人們情感的依賴與精神的寄托。作為生存在這個變革時代的人,我們不能割斷歷史、忘卻昨天,必須面對未來創造明天。”

李小可:《宮牆》 94.5x95.5cm 2004年

因之,李小可先生的藝術生涯裡, “水墨家園”始終是他關注與表現的母題,先生期望用他心靈的水墨語言來記錄那漸漸逝去的家園的濃烈印象與記憶。以水墨家園題款的作品、有雪的北京或北京的雪,反復出現在先生的筆墨世界裡,如《水墨家園》、《夏》、《雪》、《宮雪》等。這些深度直面生活與時代的北京題材系列作品,以錯綜復密的線條勾勒古樹高牆與青磚灰瓦,以巧妙擦刷變幻出多變墨痕呈現出宮牆、院落豐富的歷史肌理,以恰到好處的留白展示冬雪的精神,既融合了李家山水重拙的積墨傳統,又凸顯了李小可先生善用對比強烈的線性水墨的自有藝術特點,洋溢著濃濃的人文親情。

李小可:《水墨家園》 150x690cm 2009年

李小可:《雪》 68x68cm 2010年

水墨承載著東方傳統文化的精神高地,它代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特殊藝術語言表現方式和文化表達方式,是千年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賡續與銜接。李小可先生因善緣而結識水墨,因宿命而選擇水墨,更是在水墨生涯中熟諳了水墨的深刻涵義。1978年,先生陪父親李可染去黃山寫生,並有幸遇到了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此后他曾多次赴黃山寫生。在多年品讀及寫生習練中,先生發現黃山與水墨有著天然的本質契合,“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無黃山,不水墨”。他常說黃山是中國山水畫的聖地,因此而鐘愛黃山,稱黃山與他有著深厚的緣份,是他自己的老朋友,是他重回水墨的地方,畫黃山和畫好黃山是他的責任。2007年,黃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成立黃山書畫院,特邀先生任書畫院院長。這更加延續了他與黃山的一世情緣,同時令先生肩負起了畫好黃山、為黃山奉獻的責任。

他的黃山及其周邊皖南村落的寫生,強調對程式化語言的研究,以自身傳承的李家獨特筆墨融合時代新意,師法造化,並以藝術家尊重自然萬物熱愛民族文化的豐厚情感,寄意於水墨,將黃山的雲煙繚繞、變化莫測、奇美險絕,皖南村落的蔥蘢潤澤、層疊多變的雄奇瑰麗之景,盡展於筆端,創作了《黃山墨韻》等傳世之作,在北京系列所表現的人文親情與藏地系列所表現的精神禮贊之外,開創了一條尋味自然、蔚然新風的黃山與皖南村落藝術之路。黃山與皖南成為了李小可先生探索山水畫表現的重要契機與內容,也成為了他流連忘返的藝術家園。

李小可:《水墨造化》 193x690cm 2014年

李小可:《雲山》 70x68.5cm 2011年

李小可:《天都迎客》 180x96.5cm 2020年

藝無止境,大愛無疆。為了尋找新的繪畫語言和感受,李小可先生曾多次流連西部藏地。歷經黃河源頭、長江源頭、柴達木、阿裡、珠峰、那曲、瑪曲、碌曲、夏河……先生常道:“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離接觸的機緣。藏地的純淨博大,渾厚蒼茫﹔藏人的真切摯熱、剛悍和淳朴,都給自己以震撼----那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神秘境地。自己企圖走得更近,可它永遠在遠方,永遠包含著變化、失去與永恆……”如果說古都北京與“三山五岳”中的黃山,是李小可先生近處的水墨精舍,那麼藏地就是他遠方不滅的精神家園。

李小可:《山魂》 123x246.5cm 2017年

藏地是李先生永恆的藝術生命情結,自1988年首赴西藏寫生起,他先后三十余次入藏,一次又一次出現在瑪尼堆和經幡前,用腳步丈量雪域高原的山川大地,用翰墨定格蒼茫藏地的曠達遼遠。先生孜孜不倦地用手中的鏡頭和畫筆記錄當地具有珍貴文化價值的風土人情,幾乎以畢生的精力全力以赴地推動藏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工作。2003年,他開始創作《藏跡》系列版畫。這組以獨特視覺的人文關懷與藝術筆觸來呈現的探索之作一經展出,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2014年起,李先生致力於贊助和策劃“雪域彩練”“大美西藏”“藍天淨土”“藏緣”等主題的當代西藏畫派藝術展,有力地推動了西藏文化藝術的發展。在他的水墨世界中,《蒼茫》《山口》《雪域山魂》《天邊》等作品極具視覺震撼地呈現了藏地的雄壯山勢,《佛》《祈天》《寺》《納木措的風》等作品鮮明地體現了藏地的文化特征,《行》《陽光》《喜悅》等作品真誠地展現了藏人淳朴的生活和樂觀的精神。數年裡,李先生用藏地水墨作品默默傳達著生命的溫情、可貴的敬畏和精神的超越,他的作品也因之閃耀著雪山般聖潔的人文光芒。

李小可:《山魂》 99x105cm 1999年

李小可:《春月》 97x89cm 2015年

李小可:《寺院的風》 46x52cm 2018年

李小可:《山魂》 105x102cm 2017年

李小可:《梅裡山魂》 96x180cm 2013年

晚年,李小可先生將目光投向了貴州省苗鄉侗寨的文化事業發展,積極支持黔地山區的脫貧攻堅。他曾多次深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聚居地區開展寫生繪畫與文化扶貧工作,不僅留下了大量描繪民族自然風光和人文生態的藝術精品,還曾將創作作品《山魂》捐贈慈善事業,作品拍賣所得善款變成十輛救護車,送到邊遠山區,使更多人的生命得到救治。當他了解到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全國最后一批脫貧攻堅出列的深度貧困縣,當即牽頭籌資為該縣沙子街道岩門村建設文化站圖書室,潤物無聲地為當地山鄉百姓和留守兒童們輸送大批包括藝術啟蒙、文化傳承在內的豐厚的精神食糧(此項是先生未完之事,現正在進行中)。

2020年,苗嶺畫院在黔東南成立,李小可先生出任名譽院長。他發來祝賀視頻,並親筆題寫了“苗嶺畫院”匾額。2020年10月15日,苗嶺畫院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藝術文化介入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振興研討會》,先生欣然出席,會上做了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發言,他鏗鏘有力地說:“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物質需求上可能是相對落后和貧困的,但是在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來說,並非是貧困的。”而今,恩師言猶在耳,墨仍盈目,音容笑貌卻已無法可見,念之唏噓,痛惜斷腸!

李小可:《貴州寫生—黔東南黃崗侗寨》 55x100.5cm 2016年

李小可 :《貴州寫生—朗德苗寨》 55x100.5cm 2016年

何止是北京,何止是黃山,何止是藏地,何止是銅仁,何止是黔東南!祖國的大好河山,皆為李小可先生情牽心系的美好家園!在他的水墨藝術世界裡,他所描繪過的風土,不是“別處”,也非“他鄉”,無論快速發展的都市,還是脫貧攻堅的鄉村,處處都是有著像父老鄉親們一樣熟稔的故土家園!

有國才有家,國是最大的家。李小可先生一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胸懷報國之志,心系人間冷暖,腳踏奮進步伐,筆蘸戀鄉之情,他把目光投向鄉土,把激情托給藝術,精讀大自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兩本書,虔心為祖國山河立傳,為人民生活繪美,著力展現華夏千裡江山,真實描繪時代繁榮景象。他的一生簡單而豐富,平凡而崇高。他的漫漫藝術人生路,不管是遠赴山區,還是居留北京,筆下的水墨世界,永遠都呈現出“遠看是前行,近看是歸鄉”的溫暖敦實的人文特質,無不飽含著質朴而深厚的家國情懷! 近二十年來,小可先生更是積極參與公共美術事業的推廣普及,堅持並弘揚中國山水畫教育,培養了大批立足傳統勇探新路的中青年畫家,是他高山仰止的家國情懷的又一真切體現!

家園之戀,淋漓筆尖﹔斯人已去,嘉德永存。以此短文深切懷念李小可先生,因為先生和我們都“對這塊土地愛得深沉!”

(作者系李小可藝術工作室畫家、苗嶺畫院院長,作品圖片由李可染藝術基金會提供)   

(責編:潘佳倩(實習)、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