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院長說系列報道

楊吟野:瞄准“新工科”建設 走錯位特色發展之路

2021年05月06日10:4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2016年9月,自2018年以來,我們就密切跟進全國新工科建設的發展動向,為下一步申報新工科作積極准備。”採訪中,貴州民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楊吟野教授堅定地說。

材料類研究與實踐項目為教育部要求推進的首批新工科建設項目之一。作為貴州民族大學工科類代表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瞄准全國新工科建設的發展方向,積極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圍繞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理念更新、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式與技術創新、實驗實踐平台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開展工作,為探索民族類綜合性大學培養材料科學創新型高素質人才新途徑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打造一支適應“新工科”的教師隊伍

4月27日,春日的陽光慷慨地洒向大地,貴州民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楊吟野教授的心情也格外舒暢,因為學院的青年教師龍波教授近日榮獲了2020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這意味著,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育成果又增添了靚麗的一筆。

華南理工大學 2019 年“名師民大行”交流座談會現場。

新工科建設是教育部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各高校提升教育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書寫新時代奮進篇章的路徑選擇。

楊吟野認為,要想申報新工科,首先要具備有一支與之相適應的教師隊伍。

注重青年教師培養,積極引進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海外人才,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積極適應新工科發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必選項。一方面,鼓勵青年教師訪學和進修,提升他們的學歷和和能力﹔另一方面,搭建平台組織高水平學術活動,拓寬師生的學術視野,增進其對學科和專業的了解和熱愛。

“目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有3名教師為在讀博士,1名教師出國訪學中。”楊吟野告訴筆者,2019年,學院組織“華南理工民大名師行”,邀請5位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來校作學術報告,學院教師代表同各位教授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同年,主辦2019第三屆全國先進復合材料科學與應用學術研討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瞿金平教授作專題報告,復合材料領域相關的省內外兩百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共同為推動我國先進復合材料領域的發展建言獻策,影響深遠。

2019年第三屆全國先進復合材料科學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在貴州民族大學舉行。

在人才引進方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憑借學科特色和優勢以及良好的學術氛圍,向國內外高層次人才誠發邀請。從2017年至今,學院共面試高層次人才46人次,面試合格並引進博士18位,引進海外留學經歷教師6位。

建院不到5年,現有教職工47人,其中專任教師37人,具有博士學位33人,博士學位人數佔教師隊伍比例的89%,14位教師為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在校學生共計370人,師生比例高達1:10。

厚基礎、重實踐 為學生核心素養賦能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對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支撐,更強調豐富的創新實踐經驗,不僅需要多領域深厚的文化背景,還應該具備前瞻性眼光和全球視野,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更需如此。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以來,始終以“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堅持“厚基礎、重實踐”的教學理念,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鍛煉。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師生2019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

學院目前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三個專業,開設材料概論、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薄膜材料科學與技術、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等理論課程,並設置材料分析測試方法實驗、材料力學實驗、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多項實踐教學環節。為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和英語專業水平,學院專業英語、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兩門課程分別由兩位留學博士擔任,開展雙語教學。

實驗室是孕育創新的沃土。楊吟野告訴筆者,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格外重視實驗室的建設,千方百計加大實驗室的投入。目前已建有高分子材料合成與加工、材料表征、功能材料、材料物理4個專業實驗室,可用於教學和科研的儀器設備總價值達到2000余萬元,擁有實驗室面積約1500平方米,教學育人條件可謂優越。“還不夠!我們仍在多方爭取資金,加強3個貴州省教育廳特色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分別是綠色節能材料實驗室、光電信息分析與處理實驗室和貴州省優勢生物質材料(木、竹、茶等)的開發與利用特色重點實驗室。特色重點實驗室建好之后,學院教學科研就有更強的保障。”楊吟野滿懷信心地說。

此外,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還與貴陽職業技術學院金工、貴州晟揚管道有限公司、O八三雲科電子有限公司、金陽高新技術園貴州雅光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共同建立了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實訓平台。

“從理論到實踐,又從實踐到理論。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子,就是要通過不斷學習、實踐,進一步實現創新,百煉成鋼,努力修為,畢業后才能成就自我人生價值,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楊吟野說,這正如學院的院訓——淬煉成器、品贏天下。

耕耘必有收獲,學院學生在近年多項大賽中有著出色表現。參加“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 2018、2019年榮獲全國三等獎多項,2020榮獲全國一等獎。在2020年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一金、兩銀、一銅的好成績。

2020年7月28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參加建行杯第六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斬獲一金二銀一銅及優秀組織獎。

瞄准前沿、交叉學科 構建錯位發展競爭力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基礎研究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經濟高質量發展急需高水平基礎研究的供給和支撐,新工科建設對此也格外重視。楊吟野說,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深層次原因正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研究亟待加強。隻有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才能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近年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立足團隊資源優勢,確定了材料模擬計算、木質素復合材料、新能源材料、光電納米材料、生物材料5個研究方向,加強基礎研究。目前在研項目3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省級基金項目12項,其中大部分項目都是基礎研究。

2020年7月24日,貴州省基礎材料產業發展前景座談會在貴州民族大學召開。

楊吟野為筆者舉了個例子。當前霧霾等大氣污染環境事件頻繁發生,厘清大氣環境污染的機制是當前大氣化學研究領域面臨的挑戰,尤其是在我國現階段大氣污染(如VOCs、NOx和SO2)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情況下,如何獲得定量的大氣動力學核心參數,進而為建立大氣氣候模型和大氣復合污染控制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成為急需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學院青年教師龍波教授長期從事理論與模擬計算大氣化學、化學反應機理和動力學研究,發展一系列新的理論計算方法。通過理論計算與模擬發現新的大氣化學反應微觀機理,進而闡明反應過程的大氣環境效應。龍波教授團隊首次從理論上提出二級策略,該策略可以從理論上提供定量的動力學核心參數。模擬大氣環境效應,如預測霧霾的產生、氣溶膠的來源及大氣污染形成等。目前,已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Nat. Commu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PNAS) 和J. Am. Chem. Soc. (JACS) 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學科交叉培養是新工科建設中重要的一環。積極尋求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環境與工程等相關學科交叉融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整合、盤活資源,走錯位發展、特色發展之路,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必然選擇。

2018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成功獲批“物理學”一級碩士授權點,2019年獲批“材料與化工”專碩點,2020年完成“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碩士點申報已進入公示。“今年,我們已與環境與工程學院達成一致,將共同申報開展‘環境與功能材料’二級碩士點的工作。”楊吟野說。

對於下一步的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楊吟野有著“大膽”想法。“《貴州省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對材料領域強調了發展的3個重點——推動基礎材料向新材料領域提升轉化﹔推進新型建材優化升級﹔增強資源型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其中有2點都涉及到了金屬材料行業的發展,學院分學位委員會初步決定把現有的‘復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在2至3年內轉為‘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保障省內金屬材料及加工專業的人才供給。”

“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在新經濟環境下,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從單純‘以學科為基礎’向‘以市場為導向’轉變,我們的學科專業建設路徑將是‘預測未來人才市場需求’——‘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同步’進行。”楊吟野如是說。(文/任潔、何春 圖片由貴州民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提供)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