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懸崖上的村支書

2021年05月05日08:37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瑩 梁聖 劉悅

曹順友回到當年修路時住的懸崖上,岩石斜壁下便是他的住所。

如今的手扒岩公路可供兩車交錯。

決勝脫貧攻堅,邁進鄉村振興開新局的新征程,對於地處烏蒙深處、生存環境比較差的威寧自治縣新發布依族鄉龍灘村來說,既成果喜人,又來之不易。

“五一”前夕,為探訪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曹順友的事跡,記者來到北盤江上游可渡河畔的龍灘村。

幢幢新樓掩映在古樹之間,門庭院落連接著進村入戶的硬化公路,不少人家院子裡停放著小汽車,山野間連片石榴花正熱烈開放……深山峽谷中的龍灘村,甩掉千百年來的貧困帽子后,正舒展著百姓富生態美的動人畫卷。

當地干部群眾說,龍灘村從閉塞貧窮到如今的欣欣向榮,是村支書曹順友帶著大家干出來的。“我們的變化,要從20年前打通手扒岩公路時講起。為了打通手扒岩公路,曹支書守護炸藥在懸崖上睡了8個多月,修公路過程中還犧牲了一名干部和一名群眾。”年逾六旬的村民彭正學凝重地回憶。

為通出山路

村支書住進了懸崖凹穴

手扒岩,位於龍灘村約3公裡外的可渡河絕壁上。如今,一條兩車道的硬化公路從絕壁間穿越,腳下是深逾百丈的河谷,讓人心驚膽寒。

從手扒岩公路側面陡坡向上攀登百余米,一個岩壁凹穴和一塊雜草叢生的平地呈現眼前。曹順友說:“當年修路開山炸岩用了2394箱炸藥。岩壁凹穴外堆放炸藥,晚上人睡在岩壁凹穴裡看管,相距隻有10來米。頭頂的小洞還塞滿了雷管,起起落落,我在這裡睡了8個多月。”

“這一定很危險、很辛苦!”面對記者驚訝的表情,曹順友說:“危險是肯定的,絕對要嚴禁煙火,一點馬虎不得。但比起白天炸岩開山來說,辛苦說不上。只是冬天夜晚睡覺太冷,要裹緊兩條被子取暖,有時半夜醒來冷得‘打擺子’。其他村干部曾建議分配任務輪流值守,但這件事情太危險,我怕有人遭不住冷,燒火取暖闖大禍,就沒有答應,靠自己硬撐下來。”

為什麼大家要冒著危險修手扒岩公路,曹順友把思緒拉回到20多年前——

“不通公路前,大家形容手扒岩是‘猴子難登攀,鳥兒無歇處’。”曹順友說,手扒岩作為龍灘村通往鄰村民族村的必經之路,過去隻有一條“雞腸子”路,要用手扒著過。“為了馱煤,我帶著大家鑿出了一米左右寬的馱煤路,人走還行,馬馱煤經過時磕磕碰碰,每年摔下懸崖的馬有10多匹。”

“如果有一條公路能通車運煤,該多好啊!”這是龍灘村百姓多年的心願,也是曹順友的心病。

機會終於來了。

2000年冬,為破解多年來制約發展的道路問題,新發鄉決定實施交通建設大會戰,由鄉裡出材料,各村義務投工投勞,打通經過手扒岩連接多個村的出山公路。龍灘村由於石匠多,修路技術過硬,被鄉裡列為修路的“王牌兵”,分到的任務是1公裡多長的手扒岩段。

盡管這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但曹順友沒有推辭。回到村裡,他立即興奮地召開群眾會,但不少村民卻“心跳得打鼓”。

“修路的好處大家都懂,但看那懸崖,就是一個‘怕’字。”反對的村民說得也很在理。

修,那令人膽寒的手扒岩讓人“虛火”﹔不修,村子就發展不起來。

“大家想想,手扒岩離我們村最近,就是這個手扒岩限制了我們的發展。如果通公路,最受益的肯定是我們,全鄉又最數我們最會石工活。”曹順友直擊痛點的分析,讓持反對意見的人沉默了。

“這條路一定要修。”“我同意修。”“我也同意。”看著一隻隻舉過頭頂的手,曹順友下定決心:“打炮眼、放炮的事我帶頭干,分配任務由勞動力欠缺的人家先認領,最危險、最難的路段留給我家。”

“曹支書做事說一不二,事事沖在前面,大家找不到不干的理由。”當年參與修路的主力隊員李正員說,在曹順友的帶領下,全村所有青壯年男勞動力全部出動,把從鄉裡領來的炸藥背上懸崖頂的岩洞邊堆放好,扛著鋼钎和大錘,打響了“開山大戰”。

攻克手扒岩

歷經生死鋪出懸崖公路

“修手扒岩時,太怕人了,就像電視裡講黃大發修溝渠的故事那樣艱險。”李正員清楚記得,當年曹順友把“家”都搬到了懸崖上,最危險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他既要指揮大家,又要完成自家承擔的任務。看著曹支書,大家都服氣。”

“為修這段公路,一個村民和鄉裡來駐守的主任都掉到河底犧牲了。”彭正學把修手扒岩的過程形容像上戰場過“鬼門關”,“早上出門不知晚上有沒有命回來。”

“這都怪我把安全修路的注意力集中在放炮炸岩方面。”曹順友愧疚地說,修路按順序是先放炮炸開岩壁,再用鋼钎撬開疏鬆的石頭。才開工兩個多月,一位姓周的小伙子就在撬石頭時摔下懸崖。處理完喪事后,面對村民的悲傷和不安,曹順友含著眼淚對鄉親們說:“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修路不能半途而廢,再難也要修,否則就更對不起犧牲的親人。”

從2000年冬到2001年冬,龍灘村的男勞動力除了農忙季節搶種搶收庄稼外,其余時間都參與修路。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鋪出了一條6米寬,920米長的毛石路。這個困住歷代龍灘人,在新發鄉公路網絡建設中最大的難關,終於被攻克。

手扒岩公路的打通,為龍灘村搶到了決勝脫貧攻堅的先機。曹順友充分利用各級各部門的項目支持,組織村民投工投勞,讓公路延伸進村寨,並實施水、電、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此后, 在全省實施的決勝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中,毛石路迅速得到了硬化,出山通道從1條路變成3條,漂亮的新房子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飛躍可渡河

快馬加鞭建設富美家園

在龍灘村,一棵棵粗壯的烏木樹和連片的石榴樹非常搶眼。烏木樹長在房前屋后盆景式的一座座小石山上,還挂上了“畢節市威寧自治縣古樹大樹名木保護牌”﹔另一邊,河谷上的連片石榴樹在春風中搖曳。

“這是我們龍灘村的兩件寶!”曹順友自豪地說,“烏木是名貴樹種,適合做水煙杆和根雕。經濟條件差的那些年,一些村民將形狀好的烏木砍去賣錢,現在大家富裕了都不砍樹,我們要守護好村中的‘寶貝’,保住生態環境的根基。石榴樹品種是軟籽石榴,2018年鄉裡動員各村調整產業結構時,我們種了200多畝,個別石榴樹當年開花結果,專家評價口感好得很。第二年,全村便大力發展,採取公司+農戶的組織方式,公司流轉土地300多畝搞技術示范服務和負責銷售,帶動農民種植石榴樹。目前,全村共有1900畝軟籽石榴,已經有幾百畝有了收益,市場上供不應求。”

2018年,龍灘村摘下了貧困帽,從閉塞落后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全縣遠近聞名的示范村。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余元,全村254戶人家超過半數買了轎車。在曹順友帶領下,龍灘人的拼搏精神和龍灘村的巨大變化享譽四方。“現在,我們正實行養殖業和種植業並舉,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讓龍灘村產業更加興旺,生態更加美好,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越走越好。”曹順友說。

新發鄉黨委書記馬力評價:“曹支書凡事身先士卒,當年帶領老百姓開山修路,如今帶領老百姓發展產業,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這些都是他踐行初心干實事的成果。”

1988年,曹順友擔任龍灘村副主任。1995年,任村支部書記。今年3月,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30多年來,曹順友帶領村民苦干實干,結出了累累碩果。如今,昔日窮僻的小山村,從打開一條絕壁公路開始,飛躍可渡河,通向大世界,日子過得像石榴果一樣香甜。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