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玉祥 陸青劍
活到老、學到老!貴陽市觀山湖區金華園街道瓏玥社區活動中心,是當地許多老年朋友“以學會友”的樂園。在這裡,老年朋友既交到了朋友,又能學到新知識,充實晚年生活,切實感受到“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這裡是貴州省社區教育試點單位,也是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下稱“貴州電大”)打開校園“圍牆”創新發展開放辦學、擁抱學習型社會的生動縮影。
2016年,省教育廳在貴州電大設立貴州省社區教育指導服務中心。該校以此為契機,推動9個市(州)相繼成立市(州)級社區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目前已建成50家省級社區教育試點單位,讓這些社區書聲琅琅,與書香為伴。
因開放而辦,以開放而興。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催生了貴州廣播電視大學,2008年,順應職教大潮創辦了貴州職業技術學院,形成“一體兩翼、多元並舉”的辦學格局。42年來,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致力於開放辦學、融合教育,共向社會輸送190萬名人才,成為全省辦學規模最大的高校。不久前,省政府已發文批復同意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貴州開放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
該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湯健說:“我們是一所以信息手段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大學,開放、創新是貴州電大的辦學理念,特別是在轉型為貴州開放大學之際,更要拆除、打通和更新包括不適應或是阻礙開放教育的體制機制、思想觀念、教育手段等,創新發展,實現學校內部的深度融合、內外的有機融合,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貴州終身教育體系作出更大貢獻。”
針對原有電大系統不同程度存在的辦學指導思想上的偏差、跟不上形勢發展要求等情況,該校聚力厘清轉型后貴州開放大學體系的定位、性質、功能、目標、任務,秉承“開放教育+”理念,致力打通“心牆”“內牆”“外牆”三堵“牆”,讓學校的外延與內涵實現量質裂變——
開放教育的開拓者。以省電大為中心、9個市(州)電大為主干、88個縣級電大為基礎,建立覆蓋全省的三級遠程教育辦學網絡,多元辦學、多種教育類型協調發展,讓“人人有書讀”惠及黔中大地。現有各類學生超過9.6萬余人,共計已培養本專科人才46萬、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人數超過150萬人次。
職業教育的奮進者。有貴州電大的堅實辦學基礎,貴州職業技術學院高位切入、后發趕超,短時期內就邁入全省示范性高職院校、貴州省優質高職院校和省級“雙高”高職院校建設單位行列。
終身教育的牽引者。學校勠力同心創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類型,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率先成為全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省級試點單位,精心搭建全省各類教育融合貫通的“立交橋”﹔作為貴州省社區教育指導服務中心,與50家社區教育試點單位攜手共建“便民學習”圈﹔為緩解老年教育“一位難求”狀況,2019年,與貴州老年大學攜手成立貴州老年大學開放學院,為老年教育拓展了新空間、增添了新形式。
“更名轉型后,學校將肩負終身教育新使命。”該校黨委書記王愛華表示,將緊貼貴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邊遠地區辦學﹔將拓寬原有辦學范圍,在辦好學歷教育的同時,大力開展非學歷教育,拓展社區教育、擴大社會培訓、辦好老年教育,使社區教育成為國民學習新渠道、社會培訓成為開放教育新品牌、老年教育成為教育領域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