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學樂美”新農村 幸福農家新未來

——余慶縣“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掠影

2021年04月17日09:05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鉞潔 劉悅

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余慶縣白泥鎮滿溪村羅家坡村民組,讓當時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周修平萌生了自立自強、干事創業的念頭。

曾經因為山高路遠交通閉塞,羅家坡“窮”得遠近聞名。為了改變村庄的貧窮面貌,時任村支書周修平萌生打算把多年來自學的農業知識用在田間地頭,決定帶領村民大興產業,確定了“山頂鬆柏杉,田裡稻菜瓜,山腰經果林,院內豬雞鴨”的發展思路。“山頂鬆柏杉就是封山育林﹔山腰經果林發展地方特色品種,就是我們的紅金橘﹔院內豬雞鴨就是以短養長,發展養殖業。”周修平對記者說。

從1984年開始,根據確定的發展方向,周修平開始帶領村民植樹造林、挖井修渠、拉線牽網、引電進村、發展紅金橘……幾年之后,禿嶺荒坡變得綠樹滿坡,解決了水電路的問題,村裡的金橘成為了縣裡暢銷的農產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荷包裡有錢的村民還逐步買了電視、裝了電話,修起了漂亮的磚房,過上城裡人的生活。“當時鄰村都來學習,想知道我們村的人都是靠什麼買上彩電和摩托車的。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村裡小伙兒成了鎮上的搶手貨,鄰村的姑娘都想嫁過來。”

“要得今后發展大,村民遷居到坡下。公路沿線搞建設,與時俱進來規劃。騰出山地種果樹,才好實現機械化。宏偉藍圖心中裝,康庄大道在腳下。”如今,羅家坡村民組原來的27戶人家,大部分已經搬遷到山下交通便捷的地方生活,家家戶戶擁有寬敞整潔的院子和齊全的家電,滿山的橘樹成為了村民的錢袋子,村民戶均年收入增長到了5、6萬元。

羅家坡的轉變反映了老百姓對富裕生活、美麗鄉村的美好向往,村民通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致富的一系列做法引起余慶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經反復調研后,將這一經驗提煉為“四在農家”。

2001年以來,余慶大力推進以富、學、樂、美為主要內涵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通過20年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極大改善,其中信息基礎設施方面,實現城市寬帶接入能力、城區光纖寬帶入戶率、行政村通寬帶率、農村寬帶接入能力均達100%。目前全縣全力打造“旅居農家余慶坊”這個品牌,讓游客吃住在農家,游玩在農村。

4月10日,記者走進余慶縣,看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站在鬆煙鎮李家寨水庫旁的茶山上向下俯眺,二龍村便隱匿於這青山綠水之中。從200畝茶場到萬畝茶園,二龍村的茶產業在近30年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近6年得到快速發展,讓二龍村的茶產業迅速“崛起”,成為余慶縣茶葉產業的主要種植基地之一。余慶茶葉在帶動上千名村民致富的同時,也成為旅客心中的美麗鄉村旅游打卡地。

在龍家鎮,通過打造的三個特色產業壩區強化示范引領,將“小丘塊”變為“樣板田”。黃金榜村民小組便利用地處聯草壩壩區的優勢發展了苦丁茶、綠色生態蔬菜等700余畝,村民就近務工人數達260余人,戶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目前,龍家鎮形成了黨員全參與、平安全覆蓋、文明全提升、群眾全滿意、矛盾零上交的基層治理新局面,孕育出了別樣的美麗鄉村。

烏江邊上的大烏江鎮紅渡村是率先啟動“余慶坊·紅渡旅居農家”建設的村,依托紅色文化、生態文化、農耕文化於一身的優勢,通過創新合作方式,實現了從建設鄉村到經營鄉村的轉變。“我們打造的民宿是主客共享的民宿,當地村民用自己的自住房打造成住宿,接待游客居住,真正讓游客在這裡找到鄉愁。”大烏江鎮黨委書記韋繼軍介紹。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不是一個命題,而是百姓對美好生活和美麗鄉村的向往,是他們通過實踐把家園變得更美好的先進做法的提煉。下一步,我們將確保全縣每個村有一個堅強的黨組織、有一個科學的鄉村規劃、有一個特色的優勢產業、有一個較強的集體經濟、有一支新型的農民隊伍、有一系列健康的文化活動、有一套管用的治理機制、有一個美麗的宜居村庄。”余慶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